返回制定标准(第1/3页)  七零年超级学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让李党育教授当成头号难题来甩锅的问题,苏娇杨其实早就留了后手。

    且不说科工局已经研制出了性能效果远超江大材料系那设备的新实验设备, 单单说苏娇杨凭借计算材料学拿到了诺贝尔奖这件事, 只要苏娇杨在报纸上登一个招聘广告, 就绝对能够吸引来不少研究员。

    当然, 苏娇杨手中的底牌不止这些。

    在材料学界的大多数人还没有搞明白计算材料学究竟是个什么东西的时候,李党育教授带领的团队凭借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在材料学界疯狂薅羊毛,这件事情大家有目共睹,能有几个人稳坐泰山不眼红

    国内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比不上国际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这是学术界内默认的事情。倒不是因为学术歧视或者说是妄自菲薄,而是国际期刊的受众更多, 需要面临的审视也更多。

    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文章, 面临的审视只来自于国内同一个研究领域, 而如果是发表在国际期刊上,面临的审视则来自于全球同行。

    而且,正如华国古话中的那句物以稀为贵, 国内学术界的人少,期刊数量却不少, 有心人想要灌水几篇文章的话,好期刊灌水不了,差点的期刊还不是随便灌那都不能叫灌水, 那叫泄洪

    而国际上被学术同行认可的期刊有限,能够排到前几名的期刊更是凤毛麟角,全世界的同行都盯着这几本期刊,想把自己的文章发表上去, 就如同一群人挤公共汽车一样,挤得人多了,票价可不就贵了

    寻常的课题组三年都不见得会有一篇文章发表在国际顶刊上,李党育教授带领的团队几乎每期都会发表上一篇,成果集中出现的时候,一期甚至可能会出现两三篇,这是何等的差距

    倒不是说李党育教授带领的团队实力如何强悍,如何碾压国内同行,只是说学术知名度,若要使对比的话,李党育教授带领的团队一定超过国内同行,起码李党育教授带领的团队是在国际同行面前频繁刷脸的,其它国内同行纵使地位与江大材料系的方主任一样,也就是国内的声名热闹响亮,国际上是远不及是李党育教授的。

    只不过苏娇杨不打算做登报招聘的事儿。

    苏娇杨充分分析了数学理论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所有研究团队的优缺点,还同其它研究所、其它高校、其它课题组进行了对比,憋出一个损招来她要为研究员划分等级,而划分等级的标准,则需要与所完成的项目、所发表的论文、所研究的成果等挂钩。

    按照数学理论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常态,只拿研究纯粹理论数学的学生来说,不管是国防科大自个儿招到的本科生,还是京大那边送来的联合培养生,大四那年毕业的时候,都能在行业领域内国际排名前二十的期刊上发表一篇文章,有些实力强劲天赋好,个人还愿意努力的学生甚至能发表两篇,苏娇杨就将这一项作为划线标准。

    如果不能再行业领域内国际排名前二十的期刊上发表一篇及以上文章的学生,不具有到数学理论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深造的资格。

    如果想要留在数学理论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一名正式在岗的研究员,那至少需要发表两篇国际排名前二十的文章。

    研究员还分成了九级到特级十个档次,九级最低,特级最高。

    不同档次之间都设置了明确的分值标准,担任一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项目长,可以为自己加五十分,担任一次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项目长,可以为自己加五十分,担任课题长,可以为自己加三十分钟以此类推下去,担任普通研究员,可以为自己加十分。

    为了鼓励研究员多多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是,苏娇杨还特意提了一条标准出来发表在国际排名前二十的文章都可以加分,在排名第一的顶刊上发表文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