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
这一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
清王朝的同治皇帝迎娶了皇后。
表面举国欢庆,实际上,西方“蛮夷”入侵和漫长的沙俄战争,令这个国家暗自笼罩在压抑之下。
13岁的罗子琪,黯自蹲在母亲姜氏的房门前,里面父亲和母亲在为是否让他留学而争论。
他是第一批留学生计划的一员,就要响应李鸿章大人的号召,被送往国外学习知识。
虽然会跑的汽车和会发光的灯让他充满好奇,可一想到要离开父母很多年,他心里就极度的忐忑不安。
他的年纪,还不足以了解国家这项计划的沉重和无奈。
这个留学计划大部分被选择出来的孩童,都贫寒家境。在那个年代,去海洋对面那个黄发碧眼的国家,艰险异常。大多数有背景的家庭都不愿让自己的子女去“冒险”。
罗子琪是个例外,他出生在殷实官宦之家,父亲罗启,是个道台。而做出这个决定的,是他的母亲姜氏。
子琪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母亲坚持要把他送到那么遥远的地方,他一点都不想去。
房内父亲的声音充满怜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啊。”
姜氏声音一如既往地清冷“送的远,我才安心。”
子琪听着对话,眼睛就红了。他闯进门内,跪在父母面前“我不想去留洋,想留在家侍奉父母亲。”
一向温和的父亲眼圈马上红了,轻轻拉起他,摸着他的小脑袋,眼中无限怜爱。
子琪转脸看母亲,他知道,从小到大自己的事情都是母亲说了算,他希望她能像父亲一样,留他在家中。
母亲轻轻将他拉到自己脸前,声音清冷却温柔“傻孩子,将来要做大事就要见大世面,留在父母身边没出息。”
子琪听出她的拒绝,低头抽噎“母亲你身体不好,我想在身边照顾您。”
母亲轻轻拉起他的手,面容少有的温和,只是她的手异常冰冷,母亲说“在外面多学些本事,将来有出息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让你留学,是为你好”
子琪低着头,眼泪滴落在地上。
身后的父亲叹了口气。
子琪走的那天,一向卧床的姜氏伫立在府门前站了很久。
这一别,将是数年。
子琪坐在马车里,回头看着父母的身影越来越模糊。他知道,在这个家里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和别的家庭不一样,别人都是严父慈母,而子琪的父亲慈爱宽容,母亲则清冷严肃。
“别看了走远了。”罗启轻轻拍了下妻子肩膀。
姜氏看着子琪离去的方向,迟迟未动。此时已将近入秋,天气已经开始转凉。
罗子琪和其他留学生一样,来到了海洋对面的国家,看到了无数新奇的事物,学到了不少东西。外面的世界虽然精彩,但他一刻没有放下对家的思念。
他在学习建筑的同时还尝试着学医。他想,将来有一天回到家,可以医治母亲常年卧病的身体,让她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那时候的通讯大都是用书信。由于路途漫长,他的信件总是显得慢半拍。比如他给父母信中嘱咐秋来天凉了勿忘加衣,家中收到的时候却已冬雪。
姜氏给子琪时常寄去一些干果,罗子琪收到后都极其珍惜,至完全风干也不舍的吃掉。
十年过去了。
23岁,子琪归国。
他学习了新知识,见到了新世界,离开家的这些年,已经是个有独立想法的成年人。
当踏入家门的那一刻,他还是被家国这十年的变化所震撼。
清廷发自深处的,国人的亦步亦趋,还有家中多变的人事。家中的景物变化倒不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