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250 少王只是无心人(第2/3页)  冠冕唐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才人珍重细描,妥善收藏,还以为佳作可赏,原来只是毁神屈气的拙作?”

    “这可不是我的评语,而是陛下点评。河东大王才达妙境,不是俗流能及,公主殿下品鉴无能,我又哪里能够细辨优劣。我眼能观的,只见大王形字巧列,才技高妙,让人叹服,这也只是才情卑下者自比不及的俗声。”

    上官婉儿一边说着一边望向公主:“款辔提引不敢入,少王只是无心人。以浓艳饰薄幸,以巧言媚人情。言不由衷,意在掩饰。这不是我之俗眼能够立言,公主殿下如果要传言教训,大可引此陛下之言。”

    太平公主本来还有几分挤兑上官婉儿的意思,可是听到上官婉儿转告女皇评语,一时间已经微有色变,忍不住皱眉沉吟道:“陛下也闻她幼孙新辞,这是什么意思?”

    “疏不释亲,各自心会,殿下问我,可就所问非人了。陛下闲论此事时,魏王、梁王都在殿中。”

    上官婉儿卷起那纸笺,一脸寻常状将之投入匣篓中,然后又端起茶来轻啜细饮。

    太平公主听完上官婉儿的话,便低头沉吟起来,也并不询问上官婉儿对此的看法。

    人凡有所见,难免会因立场而有偏颇,相对于旁人的总结,太平公主更相信自己对人对事的判断。而且即便是追问,以上官婉儿平日的谨慎性格,想必也绝不会言之过深。甚至就连其人眼下透露给自己的这些讯息,或许都存在一些删隐。

    女皇点评少王新辞,甚至已经不能说是点评,而是一味的贬低,甚至从辞章上升到对一个人的看法。哪怕太平公主并没有太高的诗词才华,也觉得这种程度的踩贬有些小题大做了。

    很显然女皇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是心存不满的,但她何以对这个久寂人前的孙子如此不满,而且是在武家子面前表达出来?是暗示武家子逼陷少王,将之置于死地?

    这应该不可能,一则天授革命以来,武氏新贵各自封王,特别武承嗣更是意在储位,所针对的目标都是在朝宰相与大将,少王虽有血脉之亲,但不过只是一个事外闲流,如果真的意指其人,根本不用武家这两人出手。

    二则如果圣皇心意如此,太平公主看一眼神情淡然的上官婉儿,并不觉得对方会将这一份杀机恶意如此简单的透露给自己。

    既有不满,却又不是针对少王,那自然只能是在场的武家那两人了。女皇对他们有不满,借少王敲打他们,通过对孙子的苛言,唤起他们各自的警醒与检点。

    想到这一点,太平公主忍不住暗吸一口气,一股危机感漫上心头,继而想到母亲何以对武家子心存不满且以这样的方式表达。

    天授革命以来,朝野动荡频频,宰相、大将动辄赴死,这表面上看来是女皇凶威大逞,但落实在实际上,则是武家子对军政时权的大力攫取。

    特别此前不久,狄仁杰、魏元忠等宰相们同日赴刑,更是让朝纲近乎荒废。武承嗣所表现出来对储位的势在必得,应该都已经超过了她母亲心里所设定的底线。

    说句不好听的,她母亲已经年近七十的高龄,说不定哪一天就不能视朝。

    武承嗣夺储势头如此凶猛,背后有没有这样的考量?如果已经有了这种防患的念头,那么有没有这个想法、有没有这个能力,将这个变数变得可控?

    朝局几经动荡,应该说武家子已经掌握了这种力量,在朝便有两名宰相,执掌南北衙禁军,而且还有留守西京。

    尊位本就逆取于亲生儿子,女皇会对侄子如此信重无疑?特别是在武承嗣这么急于想要确立自己嗣位的情况下,是要心有多大,才能一再纵容?

    既然已经心怀警惕,为何不作厉训而是如此曲折隐晦的敲打?

    心中转念诸多,太平公主便意识到她母亲如今骑虎难下的尴尬处境,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