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1章 新的推进技术与戴森膜(第3/4页)  我真没想当救世主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他先全部给无视了。

    先听两个小时的歌,尤其温习了那首他颇为喜欢的《纵横星空》,他这才从在音乐的海洋中徜徉的状态脱离出来。

    “薇薇,解除视野屏障,我看看外面的星空。”

    他的住宿舱客厅正靠旗舰外围,拥有最好的星空视野。

    随着用来遮挡视野的光幕投影慢慢散去,他看到了外面的场景。

    陈锋的客厅落地窗口正朝着太阳的方向。

    从这里回望而去,单凭肉眼很难分辨出后方的地球火星木星等行星,只能看见那个隐约带着七彩光晕的拳头大的太阳。

    太阳并不刺眼。

    原本在宇宙星空中回看太阳,不会呈现出七彩光晕。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笼罩在土星轨道与天王星轨道之间的戴森膜漫射了部分太阳光芒,落到戴森膜之外的人的肉眼里,就有了这般绚烂夺目如同泡沫耀斑的七彩光轮。

    陈锋由衷的感叹着。

    戴森膜真是了不起的伟大科技。

    你大爷终究还是你大爷。

    五百年前的谢尔盖,还是这么强,那个时候就提出了戴森膜的完整设计理念,并在两百多年后被后人消化完毕,并转化为现实。

    在二十一世纪附近的很多科幻作品中,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时常出现戴森球的概念。

    但实际上,以太阳系内部的资源,人类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金属与半导体材料去建造足以笼罩太阳的戴森球。

    即便材料足够,人类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建造这样庞大的金属构筑物。

    那需要的时间不是以年计,而是十万年百万年计。

    天才的谢尔盖提出了一个令人惊艳无比的创意。

    既然金属与半导体材料不允许,人类的建设能力也不允许,我们为什么不能用生物的材料?

    我们制造一个没有智慧的膜状生命,让它自己长成戴森膜!

    原本属于材料学与能源学的问题,突然被谢尔盖调转了一个方向,变成了生物学上的问题。

    一切理念的根源,又回到了最原始的层面。

    植物。

    光合作用。

    量子物理。

    量子生物学。

    爱因斯坦早在二十世纪就提出来的,光的波粒二象性。

    在一级到二级文明的认知中,宇宙中一切能源看似可以分为无数类,但其本质都是波,同时,当这段能量波呈现出规律运动后,又会转化为物质。

    光、辐射、热能、电能等等一切能源的最终本质都是波。

    光,则正是这种能量中,人类最容易理解的一种形态。

    地球诞生至今已有45.5亿年,也被太阳的光芒照耀了45.5亿年。

    在地球这悠长的历史中,生命起源,细胞结构复杂化,形成微生物、植物、动物……

    其中的植物,正是生产者。

    所谓生产者的含义,正是利用太阳光为能源,完成光合作用,以形成有机物,并最终被动物与大自然利用消耗,再回归为热能。

    这些热能又不断的通过大气层,弥散到宇宙之中。

    假定大气层是个向内封闭的存在,热能无法弥散,那么其实地球的质量,必定一直在增加。

    增加的这部分,就是光的重量。

    光线照在地球上,除了被反射回宇宙,也会被地球吸收一部分,那么地球会受到光压的冲击。

    这个光压或许极度微小,但却客观存在。

    这正是光这种能量的质量化表现。

    在植物诞生后,叶绿素的出现,让地球对太阳光的吸收效率得到质变。

    光合作用,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