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98章 我真伟大【5200字求月票】(第3/5页)  我真没想当救世主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也只能以既辩证又唯心的想法来看待世界。

    他认为,最完美与省力的捷径,是将两种语言的环境完美融合到一起,让后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分快慢结构的思维。

    这是先天的融合。

    在他身边有个最鲜活的案例。

    从小就生长在双语环境,母语根本不分中英的青年学者赖恩。

    诚然,赖恩的成功与他个人的天赋和努力脱不开干系,但他的存在起码也给陈锋奠定了信心。

    同时陈锋也要追求后天的融合。

    真正的学问家可以跳出先天母语环境的束缚。

    幼时生长在汉语环境,在成长阶段进入英语环境,然后以极强的学习能力熟练掌握英语,并将两种语言的优势汇合到自己一人的脑子里。

    这种后天的完美融合可以选出的代表人物更多,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童第周等人。

    陈锋觉得这也不错,起码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但或许有人会质疑他,对他的看法表示不服,并讽刺他,“你是不是认为纯汉语环境出不了大学问家?”

    陈锋则只能无奈的表示,有,但数量和质量还不够让人满意。

    并且全球化的意义就在于融合,你非要退融合,只守住自己的语言,那不是开历史倒车,闭关锁国?

    每种语言都代表了一种宝贵思想,每种思想都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多元化的语言是文明发展演变的进程中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你偏偏要放弃到手的财富,去推行极端的民族主义?

    那当然是不可取的。

    世界上的优秀学术论著本就既有中,又有英。

    你只看中,不看英?

    那你看到的东西永远都片面化了。

    这样还指望能出大学问家?

    这时候杠精们又有话说了。

    那为什么不能把所有有价值的英文论文全部翻译成中文?

    陈锋则会两手一摊。

    就算他能靠这先知先觉甄选出哪些论文具备价值,也能组织出足够多的人力物力进行翻译。

    但却不能忽略了一点,学习者本身的完美领悟需求。

    一种语言的文章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改变的不仅仅是表层的意义,其逻辑内核也必然将在这个转译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流失。

    只看译文的结果就是,你吸收的东西一定会呈现出部分片面化。

    无论中译英还是英译中,都一样。

    陈锋想打赢千年之后的战争,所以他得追求极致,从现在开始就要探索符合人类大脑结构的完美逻辑运转方式——快慢结合,中西不分。

    他要让后人的大脑里方块文字和拼音文字并行,随时随地无缝切换。

    然后,当后人的知识水平不断拓展,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再自行选择接下来的侧重点。

    如果部分后人准备从事纯技术工种,则以中文为主。

    部分后人准备从事最纯粹的理论研究,则让其思维模式逐渐偏向英文。

    这是一种相对的侧重偏向,在具体实践中也会因个体差异而呈现不同选择。

    最后必然还有一小部分人从不同的道路殊途同归,对两种语言自然而然的都掌握到熟练精通,可以既广且深的涉猎所有核心知识,成为引领时代的大学问家。

    至于陈锋如何实现这看似天方夜谭的构想?

    其实一点都不难。

    他甚至早就计划好了准备工作,并且其实已经做过。

    正是《复眼者危机》游戏。

    通过虚拟现实的技术,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覆盖第二世界。

    在上条时间线里,十八年磨一剑的《复眼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