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九章 很高么?(第2/3页)  乱世栋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晋末,后来的宋武帝刘裕在东府大兴土木,筑府舍、修城垣、练兵,将东府建为东府城,于是府邸变为了小城。

    自那以后,东府城常为扬州刺史治所,有时兼作相府。

    宋末,萧道成受禅前,就以东府城为齐王宫。

    因为东府城在秦淮北、青溪东,位置重要,每当建康有战事,无论是兵变还是内外攻防,东府城都会成为双方争夺的据点。

    所以,东府城经过百余年的不断加固,城墙高耸而坚固,只要守军不出内鬼,攻城方要破城,会付出很大的代价,花许多时间。

    “你说这城墙高耸?很高么?”李笠看着眼前的东府城城墙,不以为然,张铤不知李笠何来的底气说东府城墙矮,便解释:

    “东府城的城墙只比台城外城墙矮些,可不能轻视。”

    “台城的城墙,又能高到哪里?”李笠看着张铤,笑起来:“我知道台城城墙用料十足,是包砖夯土城墙。”

    然后指着眼前的东府城:“东府城的城墙,是夯土城墙,没有包砖,所以,按照夯土墙的结构特点,既然基座不够宽,那就高不到哪里去。”

    “了不起有五丈,也就四层楼的高度,很高么?”

    后世各种大楼,那才叫高,李笠按着印象,估算眼前这东府城墙的高度,觉得也就后世寻常四到五层楼的高度。

    打这种小小的矮楼还“屡攻不下”?你们的思路有问题!

    李笠如是想,对张铤说:“攻城无外乎三种破城,其一,破门;其二、破墙;其三登墙头。”

    “东府城的城门,肯定从里面堵死了,破门行不通;破墙的话要挖地道,土方量很大,耗时耗力,不要说一日,就是一个月都办不到。”

    “所以我们要登墙头,那么首先得压制城头守军。”

    见工头...部下跑来向自己禀报,说已经准备就绪,他便对旁边督战兼协调的李朗说:“李将军,可以开始了。”

    李朗代替鄱阳王世子在攻城现场督战,闻言传令:“擂鼓,攻城!”

    不一会,鼓声响起,西面围城的梁军开始动作,不过按着战前布置,东、西、北三面都是佯攻,牵制守军、分散其兵力,只有南面才是主攻。

    南面就是李笠所在位置,他首先出动的是大弩。

    这是竹制大弩,弩臂为两捆竹子左右拼成,尾部捆在一起,全臂长约二丈。

    弩身同样是成捆竹子构成,以粗麻绳为弦,有简单的高低调节装置,还装着两个轮子,由士兵、青壮推着前进。

    整张弩看起来很简陋,如同粗制滥造的样子货,共有四十多张,在距离城南百五十步位置停下,分两排,前后岔开布设。

    一百五十步距离,只有强弓射出的箭才能够到,但没什么杀伤力,身着铠甲的士兵在这个距离上可不怕流矢。

    每张弓有十个人伺候,其中八人通过特制的“滑轮组”,拖曳麻绳给大弩上弦。

    剩下两人,负责调整大弩的发射角度,因为大弩都是按李笠提供的固定尺寸制作,所以四十张大弩的射角很容易统一。

    各弩上弦完毕,第一排中间的大弩试射,将一个陶罐射到百五十步外、东府城头,撞在箭垛下方,“嘭”的一声碎裂。

    工匠们...现在已经是“东冶营”士兵的昔日工匠们,高声呼喊起来:“合适了,上弹!”

    一个个大小相似的陶罐被士兵放到大弩箭巢上,然后被点燃,随着一声令下,纷纷被发射出去,过半都命中墙头箭垛附近位置。

    燃烧的陶罐迸裂,溅射出燃烧的火油,将城头点燃,化作一片火墙。

    守城士兵原以为梁军是要用大弩发射石块,做了应对,搭建起战棚防箭矢、石块,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