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七章 两路齐张(第1/2页)  明天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七章    两路齐张    方瑛的判断并没有错。    因为局面越发不利于缅甸。    黔国公与襄王这一段时间没有闲着。    而两人的动作,却截然相反。    虽然黔国公并没有给襄王号令滇南土司各军的权力,但是实际上,襄王毕竟是天潢贵胄,又久镇麓川,这些土司哪里敢不给襄王面子。    襄王虽然没有统帅之名,却有了统帅之实。    黔国公虽然着急麓川城的安危,但是毕竟仅仅是政治前途的上问题。不至于牵扯到家族命运上去。    毕竟黔国公乃是沐英之后,只有不出谋逆这样的大罪,充其量也是罪黔国公一人,不会牵连到黔国公家族的。    无非是提前退位,让儿子继承黔国公的爵位。    虽然这个局面,黔国公并不愿意见到,但是这不足以让黔国公心神失守。黔国公比襄王冷静多了。    再加上他面对的是横断山脉余波,一路上山峦重重,大江难以横渡。快也快不起来。    于是,黔国公一直在积攒实力,在怒江之上征用并造了一批船只,用以横渡怒江。    怒江不是其他河流,水源从雪原之上倾泻而天,奔走于高山湍流之中,在下游进入缅甸境内。    下游还好一点,通航的河段比较多,但是在黔国公面前的河道,根本就是被一段段瀑布将河道断成数截。    上下不能通航。    怒江上的船只根本是有限的。    即便是有少数船只,也不可能供应大军渡江之用。这就是为什么孟瑛过怒江要造船,轮到黔国公的时候,也要造船的原因所在。    但是即便船造好了,这怒江就是好渡的?    即便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在怒江之上,大体就是这个位置,还发生了有名的怒江之战,也是以怒江大桥为关键节点的。    就是因为即便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科技,对于这一段怒江天险也是不好过的。    在黔国公准备的差不多了,就毅然的发起了进攻。    原因无他。    一方面是麓川的时间不多了。    另外一方面,他收到了太子的书信。    并不是太子在阵前发回来的,而是刚刚到了仰光之后,写的书信,这一封书信经过一个月的漂泊,这才到了黔国公手中。    黔国公粗粗一算,觉得太子在缅甸之南,定然有所举动。    虽然是怎么样的举动,黔国公不能预料,但是他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    不是别的,就是大举压上,不给缅甸脱身的机会。    有一条怒江天险在,黔国公一时间不能飞渡,但是再厉害的工事与天险,也是要人守得。黔国公临时组建的船队,逼近对岸,也让缅甸军不得不守住要地,不敢有一丝的懈怠。    就这样好几万人,就被黔国公牵制住了。    但是襄王那边又不一样了。    襄王整合滇南土司之后,也有数万大军,自然大举西进,不过为了绕开怒江天险,他们就是原始森林之中穿行。    对于很多人来说,原始森林之中,是没有路的。    但是对于常年住在这里的部落来说,这都不是事。    只是有好也有坏。    原始森林之中,并没有什么大路,通过能力有限,再加上原始森林之中的气候,不要说北方人不适应了,就是云南本地人,也未必适应得了。    只能以土司兵为主力。    但是这些土司兵是什么样的战斗力?当初被麓川打的俯首称臣的,就是这些土司。    在面对缅甸军的时候,即便襄王想尽办法给他换上了明军的装备,刀兵与盔甲,依旧不给力。    虽然血战连连,但依旧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惹得襄王用尽了手段,开出数十万两的赏格,只能能打到麓川城下,这一笔钱不通过朝廷,由襄王奖励给他们。    几十万两,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即便是襄王一脉在麓川积攒数十年,也不过如此而已。    毕竟麓川一地,不过是中国一大县而已。    这才刺激着这些滇南土司不要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