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28章 因地制宜(第2/3页)  姑娘她戏多嘴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细读过,同样,温子甫也让温辞认真念过。</p>

    不仅让念,他还给讲。</p>

    里头的每一个点,拆开来揉碎了,全部教给温辞。</p>

    温子甫本就是临安府的官员,解释起来头头是道,即便有不清楚的地方,他后来也请教过李三揭,自己懂了,继续教儿子。</p>

    有这样一篇珠玉文章在前,温辞便是假大空,也不至于飘到天上去。</p>

    至于最后能不能讲出花来,就看温辞读书的脑子了。</p>

    是死读书,还是有灵气。</p>

    曹氏听了其他人几句议论,又见身边的温子甫神色凝重,亦明白了艰难。</p>

    “老爷,”曹氏吸了口气,“辞哥儿……”</p>

    她才刚说了个头,自己就顿住了,因为温辞睁开了眼睛。</p>

    曹氏哪有心情再和温子甫说话,她全心全意都在儿子身上了。</p>

    温辞拱手,清亮的声音传开:“江兄这么问,自不是想听我做一篇空泛文章,也不是拿先生们教的套话来说水利,那些东西,江兄必定也背得滚瓜烂熟,且你熟悉蜀地,滚瓜烂熟之后,还能再扩展一番。江兄想听的,是地方官员、百姓在面对江河水流时,到底能做什么、该怎么做。”</p>

    江绪颔首:“是,这是我的目的。若要以此写策论,我能写出三五篇不重样的。”</p>

    可文章仅仅只是文章。</p>

    文章不等于实际,不等于水流。</p>

    温辞道:“水情的水,是江海湖泊,也是汩汩溪流。</p>

    很遗憾,我没有到过蜀地,我对蜀地水情的了解,仅仅只是那几条出名的江流,知他们源头,以及修建百年、出名的堤坝堰而已。</p>

    不知其支流多少,不知其左右地形,不知当地百姓的生活习惯,那我说出来的利用、治理,也不过是一拍脑袋、胡乱想象。</p>

    而水,是由不得一个人来胡乱想象的。”</p>

    温辞答题的方式让所有人都愣了愣。</p>

    “答不上来?所以……”</p>

    “可他也没有说错啊。”</p>

    只有江绪,眉头蹙着,却是微微点了点头。</p>

    “你看,江绪好像赞同温辞。”</p>

    “本来就是,那些套话都背腻了,我不信温辞不会背,他就是觉得背那些应对江绪没意思。”</p>

    台上的温辞稍稍停顿,又开口了:“因地制宜,无论是农耕还是水利,都脱不开这四个字。大的、宽泛的,各地自有不同,一些细小之处,我可以和江兄,以及各位分享一下临安府的做法。”</p>

    李三揭在地方上确实费了苦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