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8章 匆匆二十年(第2/3页)  人仙百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962年,胡寿山病逝于台北,临死之前,托人送给秦笛一封信,信中有魂归故里的期盼。

    1968年,王舒不幸去逝,秦月搁笔,自此之后,变得沉默寡言。大儿子王韶35岁,离开京师,去了新疆。小儿子王哲28岁,在父亲死后不久,就离开家门,还写了一篇文章,跟母亲划清界限。

    根据周围邻居的反映,自从之后,就很少看见秦月下楼了。

    后来又过了几个月,秦月莫名其妙的消失了。

    公安局派人来查,四处走访,也没有任何的结果。最终作为失踪悬案报了上去。

    这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很多人自顾不暇,更无心调查失踪人口。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为期七天的访问。

    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最后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的邀请访问中国。

    1975年,清先生病逝于台北,临终遗嘱,希望将来有一天能葬回大陆。

    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虽然政治上有些动荡,但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无比巨大的成绩。

    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济发展畸形。农业和手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达90%,工业极其落后。仅有的一点重工业,多为列强在华设立的修理厂以及为其提供廉价原料、半成品的矿山和工厂。几乎没有真正的机器制造业,更没有现代化的国防工业,钢铁工业也非常薄弱。

    正如伟人所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曾提出一种设想:中国的工业化可以考虑采取“经互会的方式”,即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定范围内分工合作,实行一体化生产。

    但是,新中国领导人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做出了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决定。

    具体说来,我国要建立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力争做到能够自主生产足够的、主要的原材料;能够独立地制造机器,不仅能够制造一般的机器,还要能够制造重型机器和精密机器;能够制造新式的保卫自己的武器,像国防方面的原子弹、导弹、远程飞机;还要有相应的化学工业、动力工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等。

    按照这样的指导方针,中国开始坚定不移的工业化,前期156个大项目,包括军工企业44个,钢铁、有色冶金等冶金工业企业20个,化工企业 7个,机械工业企业24个,煤炭、电力、石油等能源工业企业52个,轻工业和医药工业3个……

    截止1978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是:粮食亿斤,人均633.2斤;棉花4334万担,化学纤维28.46万吨,纱238.2万吨,布330.9亿尺,人均34.4尺布;粗钢3178万吨;原煤6.18亿吨,原油10405万吨;铁路营业里程5.17万公里。木材、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各种钢材、化肥、酸碱、机床、发电量以及轻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交通运输事业等,都有显著增长。取得重要突破的成就,国防工业有“两弹一星”和核潜艇,尖端技术领域有杂交水稻、人工合成蛋白质、返回式遥感卫星等。

    这些成就为新中国的经济独立和国防安全提供了物质保障,也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腾飞和民生改善准备了技术条件。

    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凤凰涅槃,至此完成了75%,就等改革开放的春风号角了。

    这些年中,秦笛和晏雪的足迹踏遍了全球,除了南极冰盖因为覆盖了厚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