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8章 蛟龙出海,大宋归来(二合一)(第1/7页)  宋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显微镜的问世,对基础学科的建立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这让赵维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因为他这个穿越者本来懂的就不多,靠他那点小聪明,早晚有力竭的那一天。

      而且,这种处处都是漏洞、处处都是断层的乱入式发展,其实也并不能长远。

      小钢炮有了,但是,还没有火绳枪;土豆有了,却离后世的超高产土豆还有很远的距离。

      类似这样的成就,也许短期之内会很有效,可是如果你把时间线拉长,就会发现,其实改变不了什么。

      汉人自元明两朝就有火炮,可依旧被西方超越。

      土豆把明清人口推向巅峰,可华夏还是经历了无数个饥荒。

      同样的,在唐宋,华夏的造船技术就领先全世界,不也一样被大航海时代所淘汰吗?

      这些和赵维带来的东西,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在华夏,先进的技术不是没有,可总是昙花一现,很难长久且连贯地发展起来。

      这其中,虽然有一部分的客观原因,但主要还是我们没能建立起系统且稳固的科学基石。

      所以,赵维并没有像后世中其他穿越者那样,试图以一已之力颠倒乾坤。

      他没有人家的那个水平,这点自知之明还是要有的。

      所以,他更多的还是引导。

      引导阿老瓦丁把巴格达智慧宫里的基础学科搬过来;引导王胜去探索现代医学;引导王祯却培育优化粮种,也引导约翰神父进行血液研究。

      而致知院的创立宗旨,其实正是偏向于基础学科。

      你会发现,那些造回回炮、造火药,在当下更实用更有价值的院士,其实挣不了多少金子,也就比在元朝那边的时候多一些罢了。

      反而是阿老这种抄书的,王胜、赵友钦这种从零开始偏向于基础的门类,赵维几乎是花钱不眨眼。

      这变向地将院士们引向底层方向,从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么做并不务实,短期内,可能很难看到卓越的成果。

      但是,这么多人,哪怕有一个开学立说,哪怕百年之后,出现一个化学之父、光学之父、医学鼻祖之类的人物,那他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

      赵维的想法很简单,低没关系,我没那个水平也没关系,现在悔不当初都是扯淡,我可以养着那些有水平的人。

      他今天办了致知院,明天还要办大宋图书院,后天还要办大宋的诺贝尔奖。

      反正老子守着南北美的大金矿,我有的是钱。

      别说养一个致知院,养十个致知院...那是吹牛逼!美洲的那群王八蛋,怎么还不回来啊??

      宁王殿下都快成穷光蛋了。

      现在是五月,他的六百四十万两白银还剩下不到两百万,估计坚持不到过年。

      赵维天天扒在城头往远处瞅,天天心里念叨...五年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