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二四章 预备役和实学(第3/4页)  新顺1730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参谋部或者枢密院肯定是要把这个捏到手里的,专职的部门负责不同方向的预案。最起码道路、地图、城镇、关防这些要清楚。而搞这些,就需要学过实学的懂测绘的人。

      这些东西,靠科举出身的兵政府根本不行。

      至于武选司,高级别的武官,本来皇帝和天佑殿就能插手。

      皇帝要集权,兵政府的兵权本来也岌岌可危。

      军校建立,根本和科举走不一样的路,想抓也抓不住。

      拿走这几项,兵政府还剩下什么?

      可能还能剩下一些权责,但剩下的都是些可有可无的东西了。

      这些涉及到权力重分配和平衡的问题,只能是皇帝和核心人员进行议定,反正刘钰是做不了主的。

      其实这些东西,在刘钰看来都是边角料。

      军改真正的核心,就是军衔制和定期退伍制。

      军官退役后保留预备役,继续领取三分之一的军饷。

      老兵退伍后,要么国家按照每个人七十两左右的花销,安排到边疆屯垦;要么直接给予两年的薪水大约是三十两,作为安置费用。是买地也好,还是做小买卖也罢,剩下的就不管了。

      但是一旦国家急需兵员,又能迅速把他们征召入伍,保持足够的兵员。

      以二十万常备军为例,七年服役期,形成规模后,每年退役的军人是三万。三万人按照一次性补偿四十两的价格,也就是一百二十万两,朝廷这点钱还能挤出来,尤其是军改之后把军队人数从四十五万缩减到二十万后。

      七年服役、十五年的预备役,可以保证朝廷真到危机时候,随时可以拉出来六十万经过训练的军队。

      这才是军改对李家王朝而言的,或者对可能的外敌入侵而言的,最有意义的地方。

      否则就大顺的军制,精锐一旦被报销,那就完蛋。

      新征募的部队根本没有战斗力,军队也就是个一次性军队。

      六十万的经过训练的线列兵,已经基本可以保证不用担心外患。

      至于说内部起义,拿武器的终究是人,有军事经验的老兵越多越好。

      再者,刘钰也有自己的小打算。

      将来经略南洋,招雇佣的人手,肯定是退伍老兵优先。有从军经验,正可以在需要驻守的南洋发挥出威力。

      整体来看,军衔制加上退伍安置,使得这一次军改看着把军队数量从四十五万裁剪到了二十万,实际上的军费开销并没有降低。

      舍得花钱,才能养一支强军。

      兵在精,不在多。

      整个军改计划中,得利的旧有士兵,是京营陕甘等地的可战之兵。

      因为他们不会被裁撤,只是重新训练而已。而且会依照服役年限,不断提升军饷,虽然提的不多,可也是得利了。

      良家子们武德宫做郎官的路,没有被堵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