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七章 朱子阳明(第3/4页)  新顺1730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 所以既要讲造反,还得讲的符合仁义,又不能高于深奥,也不能满嘴白话,自己的日语是二把刀,史世用和那些通译的日语,也就是些个商业水平,专业的仁义词汇和韵脚大抵不会。

      寺子屋类似于村塾,里面教书的人最起码会之乎者也,会仁义道德,这样的人写文章也方便一些。水平不高不低,既能在中低层流传,又能讲出仁义道德。

      慢悠悠地溜达到了浦戸城附近城镇的一座寺子屋旁,侧耳听了听,里面的小孩正在那读书,听起来好像读的是朱元璋的《六谕》。

      寺子屋的师匠正在那讲那本《六谕衍义》,当初刘钰送到江户的时候,幕府那边就很喜欢,立刻让儒学大师室鸠巢加以翻译。

      这种要求民众道德的书籍,统治者很重视。此时寺子屋的孩童正在那跟着诵读。

      “六七岁时,男女就不得同席而坐,不得共器而食。至于女子,十岁时就不得出闺门,教以针指纺织之法、裁剪衣服之道、饮食酒浆之事……”

      看得出,当地的百姓对于刘钰等人的到来已经习以为常,连寺子屋都开学了,这也很符合刘钰的预期:既然农兵分离,既然藩主封建,那么农民就是农民、商人就是商人,武士老爷们打仗,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在窗前等了一阵,一直等到这一堂课上完,里面的师匠也早就注意到了刘钰,赶忙过来行礼。

      唐人的伯爵,也是伯爵嘛。

      邀了刘钰进屋,刘钰随便翻了翻这个师匠的藏书,发现藏书还是很丰富的,可能是祖上是武士,自己不是嫡长子不能继承,但家底肯定不是一般的农夫。

      桌上还摆着一本书,扫了一眼,刘钰有些面红耳赤,名他就感觉这书有点意思。

      《呻、吟语》。

      汉本的。明末的市井很发达,一看这名字,刘钰下意识地以为这定是那种书。

      随手翻开,本以为引入眼帘的是诸如什么菩提露、蕊中蜜、甘露、敛却玄牝之类的锻炼想象力的词汇,然而并不是。

      反倒是随手翻的那一页,倒是说什么: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力善如缘无枝之树,才住脚便下坠。是以君子之心,无时而不敬畏也。一善念发,未说到扩充,且先执持住,此万善之囤也。若随来随去,更不操存此心,如驿传然,终身无主人住矣……

      就算他再没什么文化,也知道这不是自己想的那样。

      果然,那师匠问道:“唐国的大人治何经典?这本《呻、吟语》虽非阳明先生所著,走的却是阳明先生的学问一路。不知此时唐国是治朱子学?抑或阳明心学?”

      情理之外,意料之中,刘钰却不回答,反问道:“你是学的阳明心学?”

      那师匠摇摇头。

      “朱子理学?”

      师匠依旧摇头,半晌才道:“我学的是古儒学问。朱子理学偏重章理,稍不注意便入空谈;阳明心学只重本心,又偏颇圣贤之意。”

      【百~万\小!说福利】送你一个现金红包!关注vx公众【书友大本营】即可领取!

      “宋元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