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81章 胪音(第2/3页)  新顺1730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会是什么样。

    跪伏于地的琉球子尚敬,很快便根据刘钰之前在那霸的“提点”,根据天子给琉球国定的四条罪,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鉴于琉球兵弱,一旦宗主有变,琉球也不能支持,而且远隔大海,是以请求天子允许天朝海军在琉球驻扎。

    琉球会出人修筑军港,琉球会出资建造两艘战舰,请天朝派人去担任舰长,并且训练琉球的水军。

    鉴于琉球倭学兴盛而汉学衰弱,琉球子恳求圣天子效前朝洪、永旧事,赐三十六姓于琉球,教化琉球百姓,兴盛汉学,清除倭学的影响。

    鉴于琉球把岛屿割让给了倭国,是愧对社稷,琉球子恳请圣天子征伐倭国,为宗藩雪耻,以彰天朝之威。

    另外当年日本掠夺了琉球的王室珍宝,作价五百万两,此些珍宝本欲献给天朝,恳求天朝问日本要回这些珍宝,琉球愿意献给天朝。

    尚敬将这几项说完,心道朝贡贸易的事,这时候也不要提了。

    不如好好表现,等到日后再提,现在说这个,这是不长眼力价。

    李淦听完尚敬的请求,心道你也是个聪明的。

    第一项是军事控制,第二项是文化同化,这两项也正是天朝此时想要的结果。

    虽然刘钰认为琉球的军港,在大顺拿到北海道、南洋之后,就是个鸡肋,但考虑到将来的事谁也说不准,也算是一个保底的退路,花点钱就花点钱。

    第三项请求大顺出兵,就算是为对倭开战一事定下了基调。将来要战争赔款,那也是替琉球要的。

    此事,大局已定。

    这一次故意把仪仗摆在了正阳门,允许百姓旁观,就是因为李淦受不了朝廷的廷议了,直接当着百姓的面,借着天朝的自豪感,直接宣布对倭开战。

    谁要反对,谁就要冒着被百姓戳脊梁骨说是窝囊废的风险。

    虽然明知道这么搞是没有退路的,将来一旦怂了,就会遭到极大的反噬。

    但李淦想的可不仅仅是日本的事。

    对日开战,就算朝中有反对的,也完全可以压住。

    日本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天朝颜面全无被骗了一百多年,琉球王哭着来京算作被迫告御状,就算又反对声也不成气候。

    可是将来下南洋,那就不可能像现在这么名正言顺了。

    放任荷兰人屠杀巴达维亚的华人之后再动手,有一利一弊。

    利是,朝中反对的声音能够被压服,名正言顺,谁反对就把谁头上扣个大帽子。

    弊是,杀完人再动手,将来在南洋立足经营就很不利。

    问题是,刘钰判断,照南洋的蔗糖贸易和畸形的种植园经济,荷兰人最晚在两年之内就必然要动手。

    这是经济规律,是无法扭转的。

    而两年之内,可能并不是一个好时机,所以这一次要拖下去,默许荷兰将巴达维亚的华人迁到别处,大顺对此可以表示认可。

    如果这件事认可了,将来动手的话,朝中反对的声音必然极大。认可荷兰对南洋华人的迁徙、甚至派人去监督,那似乎就等同于认可了荷兰在南洋的统治,到时候又不屠杀,似也师出无名。

    南洋太远,攻之无利,地主阶级的文官得不到利,反而会助长一批特殊的军功阶层;香料贸易,很可能被皇帝内帑垄断,被人眼馋却分不到,那就等于无利益。

    反对恐怕是必然的。

    预想到将来的事,李淦觉得有必要提前准备准备,等到将来机会来了,还可以再来一次这样的办法,将民众的舆论煽动起来,给反对派施压。

    大顺控制不了江南儒林的舆论,但却可以试着控制京城的。

    这一次既是尝试,以为南洋;又不仅仅是为了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