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27章 粮食危机(第1/3页)  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张汉卿是金融战的老手了:在东北,他就亲自指导过两次针对日本发起的金融战的回击,取得不菲的战绩;在后世,他亲自经历过98年金融危机和08年的次贷危机,也看过不少关于解决经济的故事及经济危机起源的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危机特别容易发生,这是它的弊端。

    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弊端,张汉卿还是坚定地要走市场经济的路,但是在现在,中国仍处在计划经济时代,而且这一过程还在加强。因此,集政|府之力应对这一危机,张汉卿很有把握。

    很突兀的经济危机,发生在这个节点上,若是相信背后没有阴谋,张汉卿也不是张汉卿了。这明显地想通过金融危机,给自己下马威,也给谈判上紧骨箍嘛!怪不得上一次谈判又一次破裂后英国总领事巴顿大有深意地敬告:“我相信你们会再找我们的。”

    经济危机本来就是资本世界的顽症,解决它的办法说起来很简单:信心和信息,但是做起来又不是一般的难。

    人民政|府为扭转这一局面,张汉卿坐镇上海,号召市民交兑金银外汇,企图以此换回银元的信心。

    但由于市民吃够了银元贬值之苦,在物价刚有好转即纷纷用银元换大米,米贩子乘机兴风作浪哄抬价格,结果原本100斤大米值9块银元值,一星期内就涨到14元。

    物价飞涨,工厂难以经营,许多产业资本便转化为投机资本,反过来更加剧通货膨胀。如此不消一个月,银元就会被赶出上海,人民党就会立不住脚。

    五卅事件一个月后,英日联合对华实行海上贸易封锁。他们利用海军的强大,通过舟山群岛控制了东海门户。这一来,各国商船开往上海的航道便被完全切断了。

    进口的柴油、汽油立即断绝了主要来源。印度和美国的原棉、南洋的橡胶及许多已买到手的工业原料,搁在各国港口运不进来,私营纱厂存棉量只够十余天消耗,停工的纱厂从5家发展到100多家,正泰橡胶厂这样的大厂也要求停业。

    杨树浦发电厂是烧柴油的,油源一断,上海将大部停电。另一方面,外销产品又堆积在码头上运不出去。这样下去,正如上海工商业工会领袖虞洽卿所说:“工厂要关门,工人要失业,物价要高涨,市场要冷落,税收要减少,生活要困难。怎么办?”

    日资企业也推波助澜。为最大限度使市民产生对局势不稳定的恐惧感,一些日本贸易株式会社也趁机从市面上大肆抢购大米。原本9分一斤的大米在不到一星期涨到了1角4分,在第二周竟达到了3角2分,几乎翻了2番!

    中外的有识之士均感觉到局势的紧迫:上海物价一失控,天津、北京和江浙几省都受影响,每天有电报来告急催问。另有一些别有用心之徒上窜下跳,在报纸上推波助澜,渲染局势。

    张汉卿正要如此:全国性两年的建设以来、尤其是农业方面因为投入了巨资,且因为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得亩产量比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增长。

    以号称“中国粮仓”的东北为例,到1924年底时全部粮食产量连续4年突破2000万吨,为张汉卿能够稳定上海局面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他正愁掌握在国家手中的商品粮没有销路,这不,机会自己就来了!

    在东北,上好的大米,价格只有4分每斤,就是刨去运费,拉到上海来,该是多么大的一笔利润啊!

    这也是一个清洗异心的好机会:因为中国长期孱弱,面对列强在中国的趾高气昂,免不了有些中国人犯了软骨头的毛病,更甚者有许多助纣为虐直接沦为外国势力的打手和先锋。

    在这次经济危机中,据张汉卿所知,便有一些人趁机发国难财,在英日势力的指引下有意识的跟着发难。张汉卿决心给他们一个终身难忘的教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