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2 章(第1/4页)  女商(大清药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哎呀哎呀, 怎么弄成这个样子,你们这些后生仔女哟……”

    红姑一边划船,一边皱着眉头唠叨。

    小船静悄悄地离岸,等官兵赶到之时, 河滩上重新黑洞洞, 半个人影都不见。

    林玉婵找块抹布, 擦干净手上身上的泥水,朝红姑正正经经地行了一礼。

    “谢谢你……”

    “嗨呀嗨呀,客气什么。”红姑爽朗笑道,“惹着哪个官老爷了?怎么被这许多人追?”

    红姑够意思, 明知官兵在追捕,还是爽快救人。但她若知道两人犯了什么事, 也许就笑不出来了。

    林玉婵犹豫了一下:“嗯……河边闹叛匪,我们不合走得近些, 被流弹误伤了。”

    红姑免不得又骂几句狗官不识相,跟洋人一个德性, 敏官少爷这样的好人也冤枉。官兵不讲理, 误伤了平民也没补偿,真真哑巴亏。

    苏敏官静静卧在船舱里。长衫上盘扣散乱,血已经止住了大半,浸透了红姑三四块洋布毛巾。

    他脸色极白, 如一尊西洋石膏像, 只比石膏像多出微弱的胸膛起伏。

    凌乱的发丝懒洋洋的贴在他耳后。其实晚清时节,男人们的头发并不像电视剧里似的,前半边脑门总是光可鉴人——富贵闲人才有功夫倒腾这些。寻常百姓没时间理发,前面的脑壳经常毛茸茸,扣个帽子盖上完事。

    老古板们对此痛心疾首:如此仪容不整, 放在康熙爷乾隆爷那会儿,这样是要杀头的!

    所以苏敏官甩脱了辫子的形象也并没有很秃然——他自带一层短短碎发,平时戴着帽子也不需要什么造型,就是无拘无束地自由生长,隔一阵自己随便拿剃刀一刮,刮出个清爽小寸头。又衬着一身伤,活像个刚入伍就挂彩的年轻小兵。

    让他整个人仿佛从大清到民国,穿越了一个时代。

    林玉婵不由自主地微笑,心想再过五十年,满街小伙子就都是他这样了。

    红姑一看之下,却极受惊吓,摸着自己后脑勺:“辫子呢?那么长那么粗的辫子呢?”

    林玉婵忙道:“被火烧了,你别害怕。”

    红姑问:“去哪?要不要先去我家?”

    林玉婵连忙摆手:“先在水上漂着吧。拜托。”

    其实眼下最需要的,是给苏敏官找个洋医馆。但只要上了岸,哪儿都不安全。

    好在没伤及脏腑骨骼,性命无虞。只是他遍身泥污,急需清理。

    林玉婵请红姑烧开一盆热水,要了盒盐,并一条干净手巾,走进船舱,解他扣子。

    苏大舵主本来在装睡,本着言多必失的原则,尽量少跟红姑说话。

    装睡慢慢变成真睡,一片温暖的黑暗包围他,不能自拔。

    他想起幼年母亲的怀抱,卧室里的西洋自鸣钟滴答响。

    他隐约知道家里是“会党”。大清立国以来,反抗力量不断,尤其是南方,不愿屈服的人们逃去边陲小岛,逃去台湾,逃去南洋、缅甸,或者干脆做了海盗,扯一张旗,四海为家。

    剩下的留在家乡,相互守望,蛰伏待发。

    清廷实行海禁,片帆不得下海,仅留了广州一处通商口岸,招揽行商,主要负责给京城的皇帝采购西洋珍宝。

    正经人哪有机会做外贸生意。敢下海捞金的,多多少少跟那些法外之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是十三行的诞生之路。

    等到十三行发展壮大,地方官赫然发现,这些日进斗金的行商,竟然半数都秘密入了会,私下里拜的是大明朱家!

    ——官老爷们聪明地选择了不声张。十三行是内务府的钱袋子,没了这些行商,他们的钟表、花瓶、珐琅、牙雕,还有东征西讨的军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