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1章 第 241 章(第2/5页)  女商(大清药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旁边走过,如数家珍地向林玉婵介绍。

    “这是金属切削机床,这是锻压机床,这是木工机床……这是加工旋转工件的车刀床,都是我亲自在美国相看定制的,使用说明我已译好,都放在那边……啊,这些是原本苏州洋炮局的机器,也搬来这里。比下去了,嘿嘿……”

    机床是指制造机器的机器,亦称工作母机。林玉婵还是头一次见到实物。反正这些机器尚且处于沉睡状态,她像个小仓鼠,上下左右围观了半天,每一眼都发现新细节。

    不远处的空地上,摆了一排小板凳。新招募的满汉工人正在进行上岗培训。林玉婵打听了工匠薪资,比外面卖力气的力夫高出五六倍,可见是花大价钱招募的洋务人才。

    林玉婵忽然问:“容先生,这个厂子运作起来,需要进口钢铁橡胶五金件什么的吗?博雅本身有类似的渠道,而且……”

    而且去年上京,慈禧亲口夸她懂洋务,以后新机器厂的零件保养什么的,可以让她掺和一脚。

    虽说有后来那个“私通外国”的诬陷,但她冤情已昭,太后金口玉言,应该还当真?

    容闳惊讶:“中国确实还无法自行炼钢,需要进口钢材……不过,你能行?”

    林玉婵坚定地点点头:“从外国进口轮船大炮都可以,进口钢铁材料,总不会更难?也没几个人做过,总得有人试试嘛。”

    在大清做买卖,只做土货出口虽然能赚钱,但多少被外资压制,经济政策风险都大,而且……

    林玉婵不是生意场上的新手了。她心气儿逐渐高,有余力思考些赚钱之外的事。

    就算出口再多的茶叶丝绸棉花,赚再多差价,也不能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也不能阻止列强侵略的野心,不能点燃什么变革的火种。

    她不想把它当成一生中的至高追求。

    参与洋务运动,参与历史的进程,为那艰难前行的文明的车轮,哪怕贡献一点点推力,日后回首起来,也算不枉此生。

    而且,她心中还有个隐秘的执念。这个厂子可以说是义兴的转世。若有任何机会,她想和它建立一点点联系,参与它的成长。

    容闳一拍手:“工厂初建,还真需要大规模采购。虽有采买部门,但那里的负责人我见过,是科举考上来的,初涉洋务,无法独立担责,多半还得找民间商人。”

    他看到林玉婵脸上的喜色,赶紧补充道:“不过我说了不算,哈哈,我去帮你问问。”

    江南制造局虽然名为机械厂,但由于是“国营”,整体氛围还是大清衙门那一套。林玉婵见到,原先的洋人办公楼被重建装修了一番,成为一个美轮美奂的中式大院,里面有假山,有池塘,挂着一圈各个部门的牌子,什么公务厅、方案处、报销处、支应处、议价处、考工处……

    经过之时,有些办公室房门半开,里面的职员穿着官服,抽着水烟,不知在闲聊什么。

    相比之下,容闳一个小小“督办”,权力仅限于指挥哪个机器放在哪儿,其余各事,都要请示。

    容闳苦笑,悄声告诉林玉婵:“江南制造局是朝廷重点扶持的厂子,一开门就塞进来不少关系户,都是等着补缺的候补官员,白拿一份薪水——倒也不会瞎指挥。咱不用管他们。”

    容闳摸进一间办公室,先跟里头的主管寒暄行礼,然后又被招呼喝茶,聊了半天,林玉婵等得腿都酸了,容闳才出来,笑着摇头叹气,塞给她一份文书。

    “钢锭钢管的采购计划。三个月后,面向全上海华商,择能人而授权采买。细节都写在这里。林姑娘,看你的了,我可不管啦——老赵和保罗都在?我晚上要跟他们吃饭。”

    林玉婵仔细读了一遍,盘算片刻,信心满满地说:

    “博雅可以胜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