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四章 关于年终盘点的那些事(第1/2页)  带着仓库回古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黄致后来真的给李咎送来一箱避火图,不巧正被送羽绒衣的三九和幺娘看到。

    幺娘不知道这是什么,还一派天真地拉着李咎问东问西。而三九瞅着那画,秒懂,瞬间从脸上一直红到脚尖,便拿“怀疑老爷是个不正经人”的眼神看着李咎,直看得李咎都不自在了,便捂住幺娘的眼睛,忙忙地将她带走。

    李咎莫名其妙背了个白日纵//欲的传闻,气到差点把这箱子送回去,因为近年底黄家人多口杂,没好意思,只得全部压在自己床底下眼不见为净。

    至于她们送来的羽绒衣,真像那么回事了。

    三九和幺娘这日给李咎送来的是一床羽绒被子,一床褥子,一件可以穿在其他衣服里薄薄的小袄。几个东西看上去都和现代的没什么区别,打的面包格子,充绒饱满蓬松。李咎将褥子和被子都用上了,外面套上高支棉的床笠和被套,大冬季里盖着一点不压身,保暖效果极好。

    三九还很贴心地准备了一个羽绒襁褓内胆,可以拿去给元燚小姑娘穿。此外她们还做好了几筐成品,好让李咎送人使的,都是一色的薄小袄、护腰等可以叠穿在薄衣服里的小件。

    李咎算着数量,按护膝、护腰、小袄一组分好,能给黄致、王县令、染织陈三对夫妻每人送一组还剩得一些,于是又给尤复也送了一包。

    又有女工们练手做坏了、做歪了的小件,李咎都让她们自己拿着用,倘若还有剩下的,就送去了几个济贫处给那里的人们越冬使用。

    这些羽绒衣都是贴身的小件,不便穿出去带领风潮。倒是几家得了衣服的人走亲访友的帮忙扩散了一番。这几件新奇的衣服,即便她们自己用不上,也有其他用得上的人值得他们赠送。

    比如王县令就将他自己的那份送给了远在北方京城的老母亲,而王县令的夫人则将自己的那份给了待字闺中的女儿,说是“待她出嫁了,每天操持一家子上下的事务,多少顾不上这里那里的,穿得暖和一点儿才好,免得着寒。这个就很好,这么轻,又这么暖和,一点不起眼。”

    而黄致还给尤南相公家买了两身,放在年礼中一起送到了金陵。尤复和李咎的关系没到那份上,不好意思开口,只托人从木子衣铺里给远在金陵的家人捎带了些。

    羽绒衣的工艺并不复杂,很快就在各个大户人家的内宅里流行了起来。恰逢年关之前,又是置办冬衣的日子,一家子亲眷之间送礼很容易就会想到送这个当季的新衣服。

    各家有手巧的就自己动手做了些,还不够用就去外面买了些,最后买的做的放一起,众人一致认为还是李园产的羽绒衣质量最好。

    要做羽绒衣,最难的是里层内胆防钻绒的高密度料子,其次是干净轻软的绒毛来源太少。

    羽绒尚且可以找杀鸡宰鸭的人收买,撑死了多给点钱找几个货郎去乡下收,必然是能收到的。但是内胆的料子却极难得。绝大多数人家自己做的羽绒衣都钻绒钻到飞起,故而穿一天也不见掉毛的李园羽绒衣成了有口皆碑的上等货。这东西又轻便又不占地方,来青山县采买的大商户和大户人家都乐意带些一起走。

    李咎给这些花了心思的羽绒衣定位是奢侈品,追求极致效果的人家才买得起的那种。人人都能动针线的时代,那些普通的衣服,自家也能做,愿意花钱去买的人不多。只有一般人家做不了的东西,才能卖上好价。

    如此算来木子衣铺的一件光洁干净,表面不浸水、内胆不钻绒的贴身袄儿要三十两银子才能得。饶是如此,也是有市无价,每天不知多少人等着三九往外倒货。

    毕竟大户人家的公子女眷都要面子,越往北方,羽绒衣的销路就约好。这时节谁不穿件薄薄的羽绒小袄避寒?穿这个小袄儿,外头就可以继续穿那些轻软的花色料子做的氅衣,不必像其他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