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零四章 青山县有个什么好!(第1/3页)  带着仓库回古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李园种的稻子、麦子等作物和其他地方一起收割的,只是这两类本就种得少,不过两天的功夫就全部收完了摊在地里晾晒,接下来是翻地补肥,趁着苗芽萌蘖,多出来的人工又帮着附近的农田抢收了一番。</p>

    最后夏粮入库,却比去年还多了一成,再算上冬麦晚稻,大约能比往年多出三成粮食。</p>

    粮食多了是好事,只是粮价却眼看着跌了下来。</p>

    今年江南丰收,收粮食的粮行就有了更大的选择权,农民不肯低价卖,就只能眼睁睁看谷子烂在手里。且粮价随意变化,一日之内或可起伏超过二钱银,随意加减,着实令本就势弱的农民难以接受。</p>

    青山城的情况倒是不错的,这两年因为李咎的缘故,每家每户不知不觉的都多了些存粮,俗谓“衣食足而知荣辱”,他们手中有粮,做事也就肯礼让三分。</p>

    粮行因为有联营会的牵制和官府的约束,老老实实按照朝廷颁下的刊例价进行粮食收购。</p>

    也有外地的粮商眼红青山县的白花花的好稻米,想联合起来挤兑一笔大的,却被本地粮行拒绝了。他们也很眼馋同行丰年低买欠年高卖的赚得钵满盆满,可他们不敢啊!李大老爷虎视眈眈,谁敢带头坏规矩,李大老爷随时杀将进来取代他的位置,而其他几家绝对不会施以援手,反而会合起伙来瓜分市场。</p>

    吴县令自打和李园的丫头何氏订了婚,也是板上钉钉的李园人,并不能指望吴县令突然昏昧到为了一点贿赂和李咎宣战——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谁才是下金蛋的鸡。</p>

    想打青山县主意的人最后都悻悻然走了,只留下朝廷的刊例价写在城里的各个告示牌里,昭告所有卖粮人如今官仓采买粮食的价格。农人们一般就近卖粮,若对价格不满意,不过多骑几里路的车,将粮食卖给代表官仓收粮的粮行就是。</p>

    这种事情是瞒不住的,农民们会走亲戚,货郎们会走街串巷,司马韩会将青山县秋粮采收的情况拉出来夸奖顺便震吓自己治下的其他县令……消息就是这样在人们的走动中、口耳相传里渐渐扩散出去,很快就把周边其他地方的农人也吸引来了。</p>

    现在交税仍然交的是粮食,农人们将赋税交了,回来合计,竟是将粮食卖到青山县后再拿钱回来交租来的更划算,是以他们宁可多赶几天路,也要将粮食卖出个价格来。</p>

    地里很忙,路上又需要人手,他们为了减少人手的消耗,数家乃至一村集结在一起,几个人去卖粮,几个人留下耕种。</p>

    玉鹤县因为前年抢劫的事情,在青山县边总是抬不起头来。去年玉鹤县的官仓暴雷,说是“造雷击失火烧得干干净净”,具体里头烧了多少粮食,烧的是空仓霉仓还是满仓,也就是官仓一张嘴的事,横竖就是没粮了,谁还能要求查?幸而青山县不计前嫌,悄悄地给他们送了些大粮商看不上的粗粮,混着秕糠一起的粗粮救了玉鹤县好些农户的性命。</p>

    今年眼看着是个丰收年,玉鹤县人就想,多打了三成粮食,总不用再沾光邻居了吧?虽然青山县财大气粗,不在乎那点救济,可是大家同样是穷得打赤脚的地方,别人三年翻身变财主,自己穷得穿不上裤子,这对比也太惨烈了些。一次两次还能开口,三次四次,谁不臊得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