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四十七章 大生产(第1/2页)  带着仓库回古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link href=/r/book_piew_ebook_css/6529/520026529/520026633/20200831183202/css/style.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    事实证明,李咎的计划时间非常宽裕,温室小组的进度比他想象的快得多。

    不到半个月,他们就已经收集了一版基础的温度控制法。可惜这个方法必须借住温度计的作用,而温度计这种精度比较高的仪器,暂时不能量产,也就不能实装。

    不过这个不重要,随着时间推移,有经验的农夫只要在大棚里略站一站,就能准确地感知到是需要加温还是需要减温,再结合当时的天气状况和日期,就能确定调整后的状态能持续多久。

    因为青山以外其他地方的人识字率太低,以至于温度计法和经验法的推广难度不相上下,甚至经验法对于那些一年四季和水肥光热打交道的农民而言,还更简单些。

    李咎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他知道怎么判断风向和速度和平抛线,但是体感温度怎么测量得那么精确,他也很好奇。

    后来他知道这方面做得最好的人是个孵鸡鸭的能手,这才恍然大悟。

    孵鸡鸭的人能通过皮肤贴在鸡蛋上的方法将孵蛋的温度差控制住0.5摄氏度以内,这真的是天赋加经验了,一般人还真学不来。

    这件事倒是提醒了李咎,他于是又给温室小组补了几个人手,都是从鸡鸭行借来的老手,对于温度的控制简直变态。

    等温室这些事结束,这些鸡鸭行家还能直接编进禽畜畜牧业里去为丰富人们的蛋白质来源做准备。

    李咎搭建完温室,除了提供一些照本宣科的技术指导,也没了用武之地,就只能继续之前的其他研究事项这样子。

    比如年初开工的畜牧业发展计划,也可以趁着有孵鸡鸭的能手在场随时可以请教的机会继续推进下去。

    肉食的来源是谷、草的转化,转化效率偏低,除非庄稼大丰收且秸秆等副产品的使用效率提高,否则以肉食为主的畜牧业还真难入手。

    现在的人们蓄养家畜多半是为了获得畜力以提高生产力,而饲养家禽却多是为了挣钱——就这,能养得起的人也不多。

    对此李咎想到的办法一个是稻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通过古来的生态农业模式的优化和体系化以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用鱼肉代替禽类和牲畜提供优质蛋白。好处是有基础便于理解,推广起来比较简单,坏处是受制于地理条件,见效慢,且对当地人们的生产方式有一定的要求。

    第二个办法是直接从现代搬来饲料配方和饲料转化率较高的品种比如白羽**,进行集中化饲养。这方法好处是见效快,限制因素少,产量大,坏处是饲料配方的标准化问题短时间内不可能解决,而集中养殖要求各个条件都控制得非常精准;此外,高密度饲养下的禽、畜传染病一旦爆发能瞬间摧毁一个村子的饲养业,甚至还有一定的传染人的可能,这些恐怖的后果很难不考虑进去;还有一点,和种子一样,种鸡的退化问题也不能忽视;最后它还有个隐忧,便是这种高密度饲养行业其实也建立在分工至少,如果农民不能从土地中脱离出来,它就很难获得足够的产业工人,最终只能沦为小打小闹的零星小作坊。

    如果最终结果只是小作坊,李咎折腾那么多做什么?每户人家送几只鸡仔,再告诉他们科学的喂养方法,它不是更简单吗?现在就连纺织厂都会因为原料和人工不足而时常停产,纺织的布帛能当钱财使用,可比肉禽蛋产业更有普适性了,如果纺织厂都跟不上趟,畜牧业还能怎么跟?

    李咎一边搜罗可用的人才,一边规划将来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