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96章 我们大家的事(第1/3页)  重生之大建筑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当天晚上,林桥就受到消息打电话过来了,“小楼,你现在好了,能帮亚运会设计比赛场馆了,我的话能做点什么?”

    “额,你可以关注一下体育转播方面的设备和软件,多搜集这方面的信息,到时候整理一份资料出来,我去交给北京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看看他们需要不!”这些设备肯定需要进口,但眼下熟悉这些的人才不多,到底该选那些,说不定他们还不清楚。

    “这个没问题,他们要是觉得合适的话,我买来捐给他们就行!对了,小楼,亚运会接不接受捐款啊?你说咱们捐多少合适?”林桥又问道。

    “我估计肯定会接受,到时候咱俩一起捐,然后写你一个人的名字就行了,我多少有点不方便!”林桥今后几年还是会长期呆在美国,林楼可是要一直留在国内的。

    “至于数额的话,还要好好考虑考虑,我听说霍先生也强烈要求捐款,咱们总不好超过他去!”霍先生捐一个亿的话,咱们就捐个几千万好了;这也就是霍先生了,你要换成李黄瓜啥的,林楼才懒得给他这个面子。

    “我这边一直在参加场馆建设方面的会议,等到时候具体方案出来的时候,我瞅瞅各个体育馆的预算,咱们选个差不多的直接包圆好了!”亚运会的捐赠是从1987年开始的,到那时候他俩拿出几千万来根本不是问题。

    当时亚运会总预算是25亿,中央财政拨款加上地方财政自筹近19亿元,剩下六亿元的资金缺口,号召民间集资就成了唯一的办法,为此亚组委专门成立了“集资部”,捐赠、出售转播权、广告、盖亚运村卖房子、发行体育彩劵等。

    年仅12岁的颜海霞在江苏省建湖县湖中小学读书,平时有读报习惯的她在《中国青年报》的中缝上看到了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张百发号召全国人民为亚运会捐款的消息,那个时候的她还不知道亚运会究竟是什么,只知道自己的国家要举办一项盛会,正在筹集资金。

    于是,她便将买完笔和本省下的1.6元压岁钱全部捐了出去,由于不知道邮寄地址,小海霞便在信封上写下了“张百发叔叔收”,钱寄出后,她便将这件事忘在脑后了,没过多久,颜海霞就收到了亚组委集资部的回信,信中说张百发已经收到她的捐款并转交至亚组委。

    她也因此成了亚运捐款第一人,等亚运开幕的时候受邀前往北京参加开幕式,见证了本届亚运会中国第一枚金牌的诞生。

    为了集资,年事已高的相声大师侯宝林再次出山。对于当年的那笔捐款,他说,“一万块钱,对于亚运会那么大的事儿,是微不足道的。不过,我自己心里知道,我这一万块钱来之不易,是一句一句说出来的。”

    来自沂蒙山区26岁的农家子弟李贵兴,带着全家节衣缩食攒下的200元钱,一路上风餐露宿,啃着馒头就着咸菜,步行17天将这笔捐款送到了北京,当时被广为传诵。

    面对北京亚运会筹备工作遇到的困难,全国自上而下发起了一场捐款的热潮,“全国人民都是东道主”、“人人关心亚运,人人为亚运出力”、“亚运为国争荣誉,我为亚运添光彩!”

    从中央领导到各界群众,从退休老人到幼儿园的孩子,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数以亿计的华人为亚运会捐款捐物,义演义卖义诊;据统计,有近两亿人次向亚运会捐献了资金和物资,总价值达到了7亿元。

    林桥爽快地答应了,欧特克公司自从上市之后股价一路走高,新版本CAD软件的销售也是一切顺利,他和林楼的身价又翻了几番,捐一座体育馆对他俩来说根本不算啥。

    关心这件事的可不只是林桥,新闻播出的第二天,就有不少人到了林楼的四合院里。“小楼,你这最近有需要帮忙的地方没有?千万不要客气,也算我一个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