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了解民情
众人吃罢了饭,都坐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聊天。
赵振代坐在杨德启身边,和他拉起了家常:“老哥:我看你的身体很壮实,还像个大小伙子,你的饭量也很好。”
杨德启回答:“大兄弟:我们农村人出大力习惯了,吃不饱就没有劲干活。
不像你们城里人,属猫的,一舔就饱。”
赵振代接着说:“老哥,不满你说,我也是农村人,我的老家是z县,比你们那个地方还穷,我们这是老乡。”
杨德启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咱哥俩都是穷苦老百姓,咱这是穷命相连哪?”
赵振代说:“早就听光明说你是个热心人,从小到大都是您在帮助他。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今天见到你的真面目,这才相信,你果然是个大好人。
都说千里有缘来相会,咱哥俩这是有缘份。今天见到你,我的话特别多。
咱们这个岁数和他们年青人无法沟通,只有咱们相仿的年龄,才有话说。”
杨德启说:“我也有同感,今天一见到你,就有很多心里话想说。”
杨德启喝了口水,接着问到:“大兄弟,现在你家还种多少地?”
赵振代回答:“我这几年没种地了,现在让我种地,我还真不会种了。
这几年,改革开放了,党的政策放宽了,农民的干劲也足了,农村人的生活也得提高了吧?”
杨德启说:“大兄弟,提起我们农村人的生活,别的村我不敢说,我们村,那真是麻线串豆腐——提不得!”
赵振代说到:“都是一个政策,你们村和别的村不一样,你们村就是另一个天下?”
杨德启压低了声音说到:“守着当官的咱不能说,咱要一说别人得怀疑咱是告黑状。我们那里是:山高皇帝远。
咱哥俩走的近,对别人我可不说,我就对你说说我们村里的情况,你听了也得生气。”
赵振代耐心的听了起着。
下面就是杨德启他们村最近发生的事:
我们村是个大庄村,约有人口五千多人,耕地面积一万多亩,山林面积约有三万多亩。
自从包产到户之后,别的村的老百姓都富了,可我们村都穷了。
咱们就先从分地说起:按人口平均每人能分二亩多地,村里每人只分八分地,其余的全都卖了现金。
每亩一百块钱,一卖就是三十年,一把交齐。
农民不种地吃啥?只好强忍疼痛,花高价买些地种。
所有卖地的钱都装进了书记和村主任的腰包。
他们得到了钱,就撂挑子不干了。
又换了一茬新的书记和主任。
他们一上任,就想着捞钱,没有地卖了,他们就卖山林,一卖就是五十年,一把交齐。
老百姓也有有钱的,广告一贴出,几万亩山林,没用五天,全部卖光。
所卖的钱没分给老百姓一分,书记、主任带着两委会的成员去北京、上海到处去旅游,到处去考察。
把钱挥光,他们又不干了,再换一茬。
人心难测,一茬更比一茬狠!
他们上去也想捞钱,一看山被卖光了,地被卖了了,他们没啥卖了,就卖学校。
学生正在上学,他们就把学生赶到五里多地的联校,把学校花为宅基地卖了,卖了钱又装进自己的腰包。
我们村人口多,学校占地面积大,位置又好,在村子的正中央。学校的一周全是一搂多粗的梧桐树,连树带地分十六家,卖了十六份,这也是一项可观的收入。
只是苦了孩子们了,不管春夏秋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