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39章 639 洪武之治(第1/2页)  小招说:魏晋南北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朱元璋晚年,有两件事给他带来沉重的打击,一是迁都的失败,二是太子朱标的去世。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为迁都西安作准备。

    朱标详细考察了西安和洛阳,比较两地的地形,然后,回来后向朱元璋献陕西地图。

    朱元璋正要朱标全力主持迁都事宜,哪里知道,朱标自秦中视察返京后不久,便患上了病症。

    他在生病期间,还向朱元璋上书关于筹建都城的事。

    第二年,朱标就病逝了。

    朱元璋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七十的他,受到如此沉重的打击,再也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的事情。

    他在这一年的年底,亲自撰写的一篇《祀灶文》,文中表达了自己万般无奈的心情:;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就绪。惟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

    我们知道,朱元璋一向都是我定胜天的样子,如今说出这样无奈的话,真是异常凄凉,知道自己再厉害,终究还是厉害不过老天!

    国都一事,便成了朱元璋一生最大的遗憾,至死都没有妥善解决。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公元1398年6月24日,年迈的朱元璋,终于抵挡不住老天,驾崩于应天皇宫,他下遗诏说:;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他死后,葬于紫金山明孝陵。

    朱元璋一生的贡献,可谓伟矣!

    他单单建立明朝,就足以称雄,何况他的英明治国。

    朱元璋的在经济上,实行了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

    公元1368年,外地州县官进京,朱元璋对他们说:;天下初定,老百姓财力困乏,像刚会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树,不可动摇它的根,重要的是休养生息。

    朱元璋还鼓励开垦荒地,公元1370年下令:北方郡县荒芜田地,不限亩数,全部免三年租税。他还采取强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区的农民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对于垦荒者,由政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规定免税三年,所垦之地归垦荒者所有;还规定,农民有田五至十亩的,必须栽种桑、棉、麻各半亩,有田十亩以上者加倍种植。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

    除了民屯外,明初还有军屯和商屯。军屯由卫所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和农具。明军士屯守比例是:边地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内地军队二分守城,八分屯田。军粮基本上自给自足。

    这种军屯,使得卫所制在明初兴盛。当时全国大大小小的卫所,达到了数千个。其中广东海陆丰一带,就有碣石卫。我的先祖黄有能,正是碣石卫里任职。他生下五子,其中长子黄永兴,在大安所任职。他晚年看重青塘佳地,便在青塘驻扎,成为青塘黄氏师祖,繁衍至今,成为数万人的大村。其中,村中保持了军队里的暗语,谓之军话,同时保持了军队里的许多风俗,如盖仔狮等等,可见卫所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至于商屯,就是指商人在边境雇人屯田,就地交粮,省去了贩运费用,获利更丰。商屯的实行,解决了军粮问题,同时也开发了边疆。

    朱元璋深知灾荒给农民造成的痛苦,即位后常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的地区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