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59章 659 杨荣的智慧(第1/2页)  小招说:魏晋南北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朱瞻基登基不久,他的叔父汉王朱高煦发动了武装叛乱。

    朱瞻基在杨荣等人的强烈要求下御驾亲征,叛乱很快被平定,朱高煦被处以酷刑。

    朱瞻基的又一叔父赵王朱高燧也与汉王的阴谋有所牵连,杨荣等人主张同加严惩。

    针对这种纷纭复杂的形势,朱瞻基举棋不定。

    杨士奇一方面摸透了皇帝的心理,另一方面考虑到政局的稳定,与杨荣针锋相对,指出:;太宗皇帝三子,今上惟两叔父。有罪者不可赦,其无罪者宜厚待之,疑则防之,使无虞而已,何遽加兵,伤皇祖在天之意乎?

    朱瞻基最终采纳了杨士奇的建议,没有追究赵王的责任。

    赵王主动献出护卫人马,保全了性命,朝廷政局趋向了稳定。

    朱瞻基即位后,还受到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安南继续抵制明皇朝的统治。

    在是继续施加军事压力还是撤军的问题上,明皇朝左右徘徊。

    吏部尚书蹇义和户部尚书夏原吉与将领们主张采取进一步的军事行动。

    杨士奇看到连年的征战造成了国家财政的紧张、百姓的怨恨,于是和杨荣一道力主讲和,认为可以让安南拥有更大的自治权。

    他们的主张正中朱瞻基下怀,于是,他决定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安南的叛乱问题。

    后来几经周折,朱瞻基勉强授予安南的实际统治者黎利委任诏书和印玺,让他;权署安南国事,这样既赢得了南部边疆的安定,又为国家节约了大笔军事开支,再次显示了杨士奇的战略眼光。

    杨士奇还特别注意人才的选拔和政治的清明。

    他向朱瞻基积极建议,纠察贪官污吏,举荐具备文才武略的人才,即使属于刑家子孙也不例外,并且规定凡三品以上及二司官都要积极为朝廷推荐人才,以便巩固朝廷的根基。

    杨士奇还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如前述周忱和况钟以及后来赫赫有名的于谦皆得力于他的引荐。

    朱瞻基在杨士奇等人的努力下,明皇朝一片安居乐业的社会景象。

    朱瞻基为此很高兴,每年岁首,他让百官休息十天,自己和杨士奇等大学士赋诗唱和。此时的国家,可以称得上国泰民安了。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朱瞻基去世,朱祁镇即位,张太皇太后行使摄政之权。

    杨士奇依然得到重用,太皇太后在军国大事上,都和杨士奇参决。

    不过,此时的宦官王振也开始控制司礼监,与;三杨相抗衡。

    年迈的杨士奇极力支撑危局,施展自己的才能,建议朝廷训练士兵,巩固边防,设南京参赞机务大臣,分派文武镇抚到各地考察民情,罢除派往各地的特务,减轻百姓的赋税,放宽刑罚,加紧吏治的整顿,使明英宗统治初年继续保持政治清明的局面。

    之后,杨士奇和王振这个死太监争权,这是后话,我们说朱祁镇的时候,再来详细的说。

    总之,杨士奇是三朝元老,在朱高炽、朱瞻基,乃至于朱祁镇,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对比杨士奇的贫穷出生,杨荣可就好多了。

    他出生在条件还可以的家庭,出生时,他的祖父杨达卿听到他的啼声,说:;雄壮啊!这个孩子一定会让我家荣华显贵!便给他取名为子荣。

    杨荣十七岁被选入郡庠。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杨荣为诸生,讲解《孟子》中的养气章,得到了当时视学福建的侍郎夏元吉的赏识。同年,杨荣参与福建乡试,中第一。

    第二年,杨荣于礼部会试中第三,殿试中二甲第二,赐进士出身,授翰林编修。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取得;靖难之役胜利,他进入南京时,杨荣迎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