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都德说起要写普法战争背景的,莫奈脑中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当初在初中课文里学到的《最后一课》,当年莫奈也是从这篇文章了解到了法语是这个世界上最为优美的语言的这种说法,尽管这一说法现在莫奈并不怎么认可,但当年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这个观念可是根深蒂固的,毕竟都德这家伙太会煽情了......
有一段时间网上关于《最后一课》的辟谣贴特别多,尤其是阎京生的那篇《最后一课骗了你》更是风行一时。
虽然里面有些内容是对的,比如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确是法国从德国手里抢来的,从族源上也更接近于德意志也就是当时的普鲁士,而且当地以德语为母语者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86.8%,否则主角也不用特意去学校学法语。
但事实上阿尔萨斯人又普遍认同自己是法国人,认同法兰西的文化和价值观,《马赛曲》原名《莱茵军团战歌》,就诞生在阿尔萨斯的斯特拉斯堡市,因此当地人对于家乡被割让给德国是很抗拒和抵触的。
这就好比我国境内也有蒙古族、朝鲜族,他们的母语并不是汉语,而且还有很多方言比如粤语、闽南语跟普通话比起来几乎就等于是另一种语言,但也并不妨碍大家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
普法战争后,德意志帝国也确实在阿尔萨斯—洛林厉行“德国化”政策,1871年,颁布义务教育法令,规定所有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普鲁士式的教育。法语在公共领域和学校被完全禁止,德语成为了唯一授课语言,就连阿尔萨斯方言也只允许在小学低年级学习德语时使用,《最后一课》就发表于1872年5月13日。
再举两个例子。第一,1815年拿破仑一世战败,被放逐海岛,法国被迫放弃了所有占领的土地。如果阿尔萨斯心向德意志,为什么这个时候不趁机独立?要知道那时候阿尔萨斯的法语人口比1871年更少。第二,1871年欧仁·鲍狄埃创作了《国际歌》歌词,但可能很少人知道的是欧仁·鲍狄埃是在斯特拉斯堡创作的。斯特拉斯堡就在阿尔萨斯和德国的交界。而欧仁·鲍狄埃原本将这首歌配着法国国歌《马赛曲》的曲调来唱的。1871年的德军已经打到巴黎了。斯特拉斯堡早就沦陷了。欧仁·鲍狄埃为什么要用法语写一首歌配着法国国歌的曲调来唱,声援当时的巴黎公社无产阶级,而不是用德语歌颂伟大的德意志帝国呢?
就在莫奈满脑子胡思乱想的时候,左拉轻轻的拍了一下他问道:“嘿、托尼,你怎么了?”
这个时候莫奈这才反应过来,有些尴尬的答道:“刚才听都德先生说想要写关于这场战争背景的,正好我前一段听到一个小故事,似乎蛮适合的。对了,不知道都德先生您去过阿尔萨斯么?”
都德点点头答道:“我两年之前去过一次,而且还在那里呆了很长时间。对了,我还写了一篇名为《阿尔萨斯!阿尔萨斯!》的短篇游记。”(这是真事,在战前都德曾经到过阿尔萨斯,而且并不是走马观花的路过,而是“步行拄杖,背着背包,随着一位当地向导逐步游览”。之后都德将这一次旅游的观感详细记载,写成了短篇游记《阿尔萨斯!阿尔萨斯!》,在1873年的《星期一故事集》中出版了,被法国人认为是都德关于爱国主义和阿尔萨斯的名篇。)
“您去过的话那就容易解释了,这个故事呢是这样......”接着,莫奈便将《最后一课》的大概内容给都德讲了一遍。
因为最近莫奈自己也在写,而且对这篇课文的印象实在是太深了,所以在讲解的时候也加入了一些叙事和描写手法,因此都德和左拉两人听得都非常入神。
尤其是当莫奈讲到韩麦尔先生最后用尽全身力气在黑板上写出了“法兰西万岁!”的时候,左拉忍不住鼓掌赞道:“这个故事真的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