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千余人还在有序快速列阵。
其人也是行事果决的战将,见这阵式就知道自己小看了敌人,此时坚持冲上去绝对讨不到好,当即打马返回河边,接应后续人马渡河。
而同军一方,还没等沙振整顿好本师人马,鄜延路宋军的大部队就已经赶到。
刘光世并没有命大部人马赶往马军开辟的渡河点渡河,而是在距其地三里左右的下游位置就直接渡河(与新附军营地隔着一座山,右侧“漏斗口”位置)。
刘选率领的马军也已经大半过了河,并调整好了队形,只待同军变阵赶往下游渡河点就尾随其部发起冲击。
为了快速出城列阵,沙振并没有带行动迟缓的重炮营出城。
此时,见敌军已经抢得先机,再赶到河边时间也来不及了,还会被敌军左右夹击。
其人也不敢托大,当即命本部人马有序撤回城中。
一番较量下来,沙振和刘光世两部兵马虽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大战,但对对手的反应能力和整体素质都有了清醒的认识。
刘光世自知同军的炮营还没有发威,也不敢过于靠近同军的营寨和城池。
见同军已经退回城中,刘光世便命部队停止渡河。
已经过河的四千余步兵向北行进约两里,前往清源县四点半钟方位扎下小营,以牵制新附军大营,为河东兵马破寨创造机会。
大军则在河对岸伐木立下大营,并以树枝干草铺设河面,方便本部快速通过。
在此期间,河中府兵马也赶到了汾河边。
因天色将暗,姚古直接将本部人马带至汾河上游,于清源县一点半钟方位的东岸扎下大营。
如此一来
,宋军西线的三路援军终于完成了此次解太原府之围最重要的一步——包围同军主力。
当然,直到现在,折可求c刘光世c姚古都还不能确认清源县城的中的同军就是主力,但清源县有这么敌军,且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肯定不是偏师。
因山势的阻挡,折可求并没有亲眼见到友军相继赶到,可其人老于行伍,通过敌军的反应也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吸引敌军注意力掩护友军渡河的战术目标已经达成,折可求当即命麾下兵马停止攻击敌营,返回营中休整,并派人翻山寻找友军联络接下来的进攻策略。
同样老于行伍的刘光世和姚古都非常清楚攻城战的要诀——并不是花样繁多的攻城器械或攻城战术。
所谓“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对付同军这种战力强悍装备精良的军队,更应该“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绝不能仗着本方人多就硬着头皮攻城。
这种拿人命破城的野蛮战术,从来都不被精于攻城的宋军精锐兵马首选。
刘光世居中协调,没过多久就确定了接下来的战术:由河中府兵马拖住清源县城中的敌人,鄜延路和河东兵马则夹击同军设在城南的营寨。
待攻破其城南营寨后,再合力拿下清源县。
若敌军在宋军破寨期间逃遁,则由河中府兵马衔尾追击,将其驱离太原府。
确认了攻敌策略后,姚古连夜向进攻榆次县的主力援军派出了信使,告诉都统制种师中西线发现疑似同军主力的消息。
姚经略这回没有藏私,既说明了西线同军的数量——三万人左右,又强调了同军反映迟钝,坐等天兵包围的异常之处,怀疑敌军定有阴谋。
其人还好心提醒都统制攻下榆次后,再拿下阳曲城南的永利监堵住敌军退路即可,切勿轻敌躁进,中了敌军圈套。
待西线解决了同军“疑似主力”,就四路大军齐聚,共解阳曲城之围。
姚古给种师中的信上说得很轻松,实际却不敢有半点大意。
其人不仅在汾河西岸派出了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