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六章:朝堂争论(第1/3页)  六朝汉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汲黯站在案几后,望着陛上之人。    又看了一眼大汉“小心眼”田蚡。    别人怕武安侯,他可不怕!    于是,沉默片刻,直言道:“陛下如此诉说,想必,已经有了应对之策了吧?”    “知朕者,爱卿也!”刘彻笑了,满意地点点头。    看着大殿门口的位置,轻挥衣袖,轻声道:“让卫青进来。”    得到命令,一旁侍奉刘彻的太监——春陀急忙向前一步。    用他那鸭子般尖锐的嗓音,    高声道:“陛下有旨,宣,侍中——卫青上殿!”    门外守卫一字不错的重复,高呼:    “陛下有旨,宣,侍中——卫青上殿!”    “陛下有旨……卫青上殿!”    侍中虽然为皇帝近臣,但是根据刘邦时期的大礼仪规定,朝会的时候应该在殿外恭候。    因此,刘彻想要见卫青需要传唤。    不一会儿。    一个穿着官服,手中捧着一块洁白的玉质朝笏的青年恭恭敬敬地走了进来。    他走到大殿三分之二的位置,停下了脚步。    对上方拱手,“卑臣卫青,参见陛下。”    “不用多礼,平身吧。”    “谢陛下。”    刘彻笑吟吟的,站了起来。    “诸爱卿,数日之前,卫青奉朕旨意出关,昨日傍晚方才回来。”    韩安国眯着眼睛,询问:“这么说,今日召开朝会,除正月十五之事外,还与卫侍中这趟出行有关了。”    “没错。”    刘彻抬手,示意这位御史大夫先保持安静。    然后,对这位小舅子说道:“说一说此行收获吧。”    “诺。”    卫青对众人拱手。    之后,在众目睽睽之下,从怀中摸出来一块红色的布帛。    布帛上面,用黑色的墨汁,写满了文字。    “诸公,青此行主要收获有二。”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皆竖起耳朵,注意力通通转移到卫青身上。    刘彻可是有言在先,今天主要有两件事。    看来,全和卫青的收获有关了。    ----    “第一件事,治河之策!”    卫青捧着帛书,声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此法从长安西北郑国渠开始。”    “经引黄入汴…”    “又经采用裁弯取直、疏浚浅滩、加固险段之法…”    …………    “最后,在一切几乎完工的情况下,新的开凿河道,穿过东郡、济阴郡北部,经济北平原,最后由千乘入海。”    ----    卫青花了十来分钟,将详细内容叙述完毕。    莞尔一笑,再次拱手上奏。    “陛下,诸公,献策之人说过,此项工程消耗巨大,但是一旦完成,黄河几乎是永无水患。”    其话音刚落。    不等刘彻询问意见。    “唰!”    丞相田蚡黑着脸,绕开案几,直接出列了。    好家伙。    直接上奏治河之策?    十几分钟之前,自己可是刚说完此乃天意,人力不可为。    这是在打自己的脸!    不能忍,必须反驳!    田蚡面向北面,拱手,表达自己的意见。    “陛下,臣有异议,此事事关重大,一旦开工,那么国库必将会消耗殆尽,文景两位先帝留下的积蓄,都会被填进这一个大窟窿。”    “再者,何人能够保证,这一项工程完成之后,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效果?依臣之见,此策论虽利益大,风险亦大,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请陛下三思!”    太常卿王臧(百官公卿表确实出现了,应该和死了的儒生王臧同名同姓)出列,瞥了一眼田蚡,哼哼一笑。    行礼,高呼,“陛下,正如侍中所说,此工程一旦完成,将会绝水患。黄河泛滥久矣,下游百姓受害亦久矣,臣代黄河下游百姓,求陛下实施。”    “太常卿此言差矣。”一个中年将领站了出来,“如果该计划实施,那么从哪里再凑出抵御匈奴的军费?难不成增加农税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