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62章 瓦肆(第2/3页)  逍遥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常之辽阔,各地的情况又多有不同,地方政府采取多种形式繁荣市场,活跃经济,应该给予鼓励。

    冷不丁的,李中易忽然看见一家买刀剑的商铺,不由笑着问折御卿:“这也敢卖?不怕刁民拿来谋反?”

    折御卿拱手笑道:“盛唐之世,不禁刀剑,只禁甲胄,其心腹之患乃是边疆的蛮子逆贼。”

    李中易心里有数,折家以前的老地盘府州城中,也是不禁刀剑的买卖。所以,府州的民风异常之彪悍,敢战之士成千上万,这才能在险恶的西北地区存活下来。

    就目前而言,由于朝廷禁军普遍配备了火炮、鸡尾酒、回回炮和神臂弩,所以,李中易力排众议,允许民间持有刀和剑,只禁了甲胄。

    历代以来,敢于让民间拥有刀剑的朝代,都是十分自信的尚武时代。比如说,盛汉和盛唐时期便是如此。

    等隧发枪研发成功之后,李中易甚至会下令,连甲胄都不再禁止了,他就是如此的自信。

    说句大实话,自从皇权要下村的国策,被贯彻执行之后,李中易对于乡村的控制力度,远远超过了历朝历代。

    李中易心里很有数,越是天下承平日久,也就是武备松弛,战士不堪一战的崇文抑武时代。

    按照李中易的计划,他的儿子们,只要超过了十八岁之后,都必须进入军队里服役十年以上。

    在华夏的历史上,这又是一个前所未闻的创举!

    实际上,在欧洲国家,皇子和贵族的子弟们,都有从军的传统。

    李中易不过是照着葫芦画瓢罢了,不希望他的儿子们,成为帝国的米蛀虫。

    另外,也只有在军中立下了战功,李中易的儿子们才有资格获得爵位。

    又转了一条街后,郑州最大的瓦肆——刘家瓦肆,不经意的出现在了李中易的面前。

    李中易笑了笑,说:“走,进去瞧瞧热闹去。”显得兴致很高。

    就折御卿和郭孝诚而言,只要李中易高兴,让他们俩做啥都心甘情愿。

    于是,李中易就在折御卿和郭孝诚等人的簇拥下,大摇大摆的走进了刘家瓦肆。

    瓦肆是一个以数座乃至几十座勾栏组成的演艺集聚区,并吸附饮食、字画、坊、卜卦、货药等商业店铺、摊点及露天卖艺的城市民俗娱乐圈。

    瓦肆里戏剧、杂技、相扑表演、皮影戏、木偶戏等以及货药、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各种生活娱乐服务项目在瓦肆里都应有尽有。

    郭孝诚主动掏钱买了门票之后,李中易和折御卿等人,这才可以入内玩耍。

    刚进入瓦肆,迎面就是一群人,围成了看杂耍表演的大圈子,挤得人山人海,叫好声不绝于耳。

    李中易见了热闹的场景,不由来了兴致,也跟着挤进了人群,和老百姓们一起凑个热闹。

    只见,场中一名壮汉,顺手拉过一杆长枪,倒转过来,用枪尖顶住了咽喉。壮汉逐渐发力,将长枪顶得弯曲成弓。

    人的咽喉部位,实在是比较娇嫩,别说是锋利的枪尖了,就算是钝器顶上去,只怕是要死人。

    “好,耍的好!”李中易明知道其中必定有诈,却楞是没看出其中猫腻来,不由拍手叫好。

    周围的人群,也纷纷叫好,却是振臂高呼,无人拍手鼓掌。

    李中易感受到四周诧异的眼神,仿佛看外星人一般,他随即明白过来,这年月的围观叫好,并不流行鼓掌。

    出了糗的李中易,装没看见众人的异样,摸了摸鼻子,接着袖手看杂耍。

    张三正心里怕得要命,如此的人多手杂,万一出个差池,那他可是百死莫赎了。

    只是,张三正也知道李中易的脾气,这个时候如果扫了皇帝的兴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