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第1/3页)  把农场系统上交国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周院士在昌隆基地考察,咱们到那了少说多听。”第二天一早,秦云和高宏伟前往竹河昌隆镇。
    竹河县共有十二个乡镇,二百七十六个行政村,昌隆镇位于竹河县西南部,是竹河有名的小麦种植基地。现在周院士在昌隆考察,各村派两名代表前往学习。
    上午九点,两人到达昌隆政府大楼。此时大楼门前停了不少车辆,大家都是十里八乡的村镇代表。
    “高村长?”
    高宏伟刚刚下车,有不少村镇代表招呼。高宏伟在基层工作十二年,大家经常在县政大楼见面。
    “李主任。”
    “王乡长!”
    ……
    高宏伟和众人寒暄。现在周院士在昌隆种植基地考察,他们各村代表汇合后,会一起前往种植基地。
    “这是?”交谈间,一个微胖领导看向秦云。高宏伟和众人应酬半天,秦云一声不响的跟在后面,看起十分稳重。
    “新助理?”微胖领导调侃问。
    “秦云,京河大学高材生。”高宏伟十分嘚瑟的介绍。京河大学是全国top级大学,竹河师资力量薄弱,一个镇也没一个京河学生。高宏伟说完,继续嘚瑟:“我们村的,跟我过来长长见识。”
    “呦,京河啊?学的什么专业?”
    “现在小年轻厉害啊。”
    ……
    现场领导平均年龄40+,受年代影响,大家大多中大专毕业。现在听秦云是京河大学毕业,十分意外。
    “现在时代好,运气好了点。”秦云十分虚心的回答。他虽年轻,但态度稳重不急不躁,众对秦云印象十分不错。
    “大巴来了!”
    九点三十,七辆大巴停在昌隆政府门口,众人按顺序上车。从昌隆到昌隆种植基地约二十公里,村代表可以自己前往,但上百辆车停在基地门口太不雅观。县政府认真商量,才决定统一安排出行。
    “到那了别紧张,就当县区学习。”两人坐上大巴,高宏伟对秦云认真交代。
    “我不紧张的。”秦云笑了笑。按照流程,各村代表和周远恒有两小时的交流时间。现在系统任务还剩6天,能不能连上周院士这条线……只能看今天了。
    秦云突然头疼,上辈子,他关心系统种植,并没有留意小麦研究,要是之前看一些期刊报道,也不会像现在这么被动。
    就在这左思右想间,上午十点,大巴到达昌隆种植基地。昌隆基地占地两万余亩,远远望去,道路两侧全是金黄的麦田,秦云感觉自己不是在昌隆,而是来到田海。
    点名,颁发工作证件,讲解线路指引……
    众村代表就像幼儿园学生,半小时后,按着指引走向示范基地。
    人群中,秦云发现高宏伟正在鼓捣一支银笔。
    高宏伟感受到秦云目光,有些无奈:“会议录音笔,打不开了。”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政府会议由传统纸笔记录进阶成了转写记录,他一把年纪,每次都搞不清这些智能设备。
    “开关没拧好。”秦云看了一下,帮高宏伟处理好。
    现在七月中旬,众人走了一会,来到一个塑料大棚。塑料大棚内,一个干瘦老头正弯腰研究小麦,四周是认真记录的白衣研究人员。
    “周院士!”县长李青率先上前。
    “李县长。”老者直起身子。
    周远恒六十九岁,体型干瘦。即使隔着人群,秦云依旧能感受到周远恒外套里的骨架,周远恒本人要比电视里更加平静温和。
    “周院士,这是竹河县基层干部。大家听到您在这,都过来学习小麦知识。”李青为双方介绍道。
    “大家好。”周远恒对众人招呼。接着看向手中麦穗:“粮食是生命根本。咱们县的土层深,有利于土地储水……”周远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