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四十八节 诸儒(1 / 2)

颜异的效率极高不过数日他便摆平了长安城之战的儒家诸博士让胡毋生、董仲舒等巨头为他背书更说服了其他派系共同认可和支持。

这可简直太了不得了!

自元德五年的石渠阁之会后儒家各派就一直处于混乱之中。

谷梁派与公羊派日常互怼重民与思孟混合双打这都已经是日常了。

每逢考举、石渠阁之会以及博士官评定之时那才叫精彩!

什么倒钩狼、冲锋狼、煽动狼阴阳倒钩狼……

苦肉计、悲情牌、煽情牌……

只有想不到没有你看不到的!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以上所有战术和策略在百分之九十的情况下是儒家内部之间互用。

只有极少数的特殊情况才会用到法家或者黄老派身上……

你得理解儒家各派的苦衷攘外必先安内嘛。

内部的异端不扫清贸然开启外战纵然打赢了岂非便宜了在旁边看戏的谷梁派/公羊派/思孟派?

聪明的儒生断断是不会上这个当的。

大家都憋着劲不扫清异端道敌誓不罢休!

儒家各派现在唯一的共同点大约就是在斗争过程中大体还保持着君子风范。

吃相也相对文雅。

还没有闹到后世的党争之时要把竞争对手从精神到肉体全部消灭的恶劣地步。

诸学派的巨头们

也都还存着要说服/教育回那些误入歧途的可怜人的念头。

都觉得对方还是可以抢救一下的。

至少在高层是这么一个态度。

所以当颜异展开游说各派系勉强看在孔夫子的面子上为了相同的理念和理想而暂时的放下了分歧达成了共识。

不过私底下大家伙对于怎么‘教化’幕南诸部又起了纠纷和分歧。

比方说公羊学派觉得幕南各部还是应该甄别甄别的。

得按汉化程度/亲汉程度和聪明程度进行分级区别对待理由是《春秋》之中明确表明了三世传续。

既所谓的‘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公羊派认为今日大汉帝国虽然已经过了据乱世正值升平世末期太平世萌芽期。

但终归还没有到太平世。

所以呢对于夷狄不可以‘进至于爵’在国际关系上也不能‘天下远近大小若一’还是要区别对待的!

还是得按照孔夫子的微言大义对夷狄严加管束悉心教化。

使得他们能沐王化而知中国礼节循礼守法臻于诸夏。

毕竟现在还是一个内诸夏外夷狄之世。

谷梁派表示:你们公羊派的良心大大的坏掉了!

怎么可以这么残忍?

人匈奴人都跪下来了你们居然还起这么大的杀心有着这样大的戒备心!

你们还是君子吗?

还是人吗?

还是孔子子夏的传人吗?

谷梁学者纷纷表示孔夫子的棺材板已经压不住了!

子夏先生在墓穴之中痛哭流泪!

不孝子孙啊!

重民学派则冷眼旁观漠不关心。

他们只关心这次能从幕南拐回来多少个廉价劳动力只关心幕南各部能买他们多少商品。

至于谷梁和公羊派的辩论重民学派表示:这两个白痴!为了夷狄之人的死活操心真特么无聊!

思孟学派也有相似的态度不过立场上更接近谷梁。

毕竟思孟学派与谷梁学派在某些事情上面有着相似的立场。

刘彻旁观着这一切有些莫名的即视感。

他甚至想起了北宋灭亡前夕汴梁城里忙着党争的诸公。

大难临头儒生们尚且得打个头破血流。

如今这样的乱象只能说是正常。

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和平。

最起码他们只是嘴上嘴炮并未将嘴炮向人身攻击乃至于诋毁对手的先人。

挠了挠头刘彻对一旁的绣衣卫官员问道:“现在有多少儒生报名了?”

“回禀陛下除上次情愿者三十五人外目前只增加了四十余人……”

好嘛……

长安城里嘴炮打的震天响搞得刘彻都以为董仲舒、胡毋生等人都要跳到天上去了。

结果……

就忽悠了这么点人……

是胡毋生等人逼格太低号召力太差?

还是这些家伙只是在演戏给他这个皇帝看?出工不出力?

刘彻不得而知。

妈蛋!

刘彻在心里腹诽了一句站起身来望着那个绣衣卫官员对他问道:“给朕继续观察……加大侦刺强大必要时可以启动密间!”

这些年来随着绣衣卫名声渐显吃过亏的官僚贵族和名士们都学乖了。

现在再也没有人敢公开议论怎么造反。

更没有傻蛋在公共场合大肆宣扬自己对于国政的不满了。

大家都学会了暗箱操作和暗室商议。

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绣衣卫早在数年以前就已经针对性的在很多敏感人物和重要大臣、贵族的身边埋下了暗子。

这些暗子平时恭谨如常循规蹈矩甚至有人成为了监视对象的心腹乃至于女婿。

在正常情况下他们不会传递任何情报也不会与绣衣卫有任何联系。

除非被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