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贾诩(2 / 2)

百姓遭此劫难死者数不胜数。

后人把这一切罪责全部都归结到贾诩身上称其令“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余之酷”所谓“祸机一发流殃百世”是长安之乱的兆乱之源与罪魁祸首。

而贾诩的“毒士”之称也正是来源于此。

不过实事求是的说贾诩可能为李傕等人背了黑锅。

因为虽然回攻长安的计策是贾诩定的但长安被攻破之后烧杀抢掠之事是李傕等人干的贾诩并没有参与其中。

他在长安城破之后对李傕等人的滥杀行为有过多次的制止和劝谏对皇帝和百官们也颇多维护。

另外贾诩还拒绝了李傕为其封侯拜相的酬答他说:“我这不过是救命的计策罢了哪里有什么功劳。”

事后贾诩知道李傕等人必不能成事。待局面稍一安定他便找借口辞官飘然离去。

他的反攻长安之计只是为了自保。

贾诩辞官后听说自己的同乡段煨驻军华阴便前去投奔他。段煨对贾诩心怀猜忌表面上却作出对他很尊敬的样子。

贾诩看出段煨的想法后便有了离开的想法。

恰好此时张绣派人来结交贾诩他便顺势离开段煨前往张绣军中。

有人问:“段公待您很不错为什么要离开他呢?”

贾诩看了他一眼慢吞吞地答道:“段煨这个人很多疑虽然表面上待我很好私下里却有猜忌我的想法若待得时间长了必然会被他害死。”

“离开他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段煨去除了心腹大患又期望我为他结好张绣一定会善待我的家人。”

“而张绣那里没有出谋划策的人见我去投奔他一定会高兴这样我自己的生命安全和家人的待遇都能得到保障应该是最好的结果了何乐而不为呢?”

后来的事情果然如贾诩所料张绣对贾诩非常尊敬将其奉若长辈。

而段煨也对贾诩的家人颇多照拂没有加以伤害。

贾诩跟随张绣之后劝说他与刘表联合消除了张绣所部的后顾之忧。

曹操出兵击败张绣却在撤退的时候被贾诩施出奇计以败卒破其胜兵狼狈而归。

待到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之时张绣的势力愈发衰弱已经无法独自支撑了。

袁绍派人来联络想让张绣投靠自己。

张绣有些心动可贾诩却痛骂来使将其赶了出去。

张绣大惊忙追问其用意。

贾诩淡然一笑对其娓娓道来:“袁强曹弱我们人又少若现在去投袁绍必定不会被其重视。

而曹操势力不及袁绍见到我们去投奔必然会十分高兴也能够给我们优厚的待遇。”

张绣担心自己曾与曹操结仇不能为其所容。

贾诩却让他不必担心。

“曹公有霸王之志肯定会不计旧怨以向天下证明其胸襟广阔大公无私。”

张绣对贾诩言听计从此时虽有疑虑却还是按照他的劝告投靠了曹操。

后来曹操果然没有为难他们反而优待有加。

曹操与袁绍对峙军粮将尽便召来贾诩询问其意见。

贾诩说:“明公您明察、武勇、用人、决断四方面都胜过袁绍之所以半年都没有取得进展只不过是想求得万全不想有一丁点失误罢了。若您下定决心不再犹豫就能够马上取得胜利。”

曹操听了贾诩的意见便不顾一切地猛攻袁绍营寨果然取得突破袁军因此而大败。

建安十三年曹操击败刘琮收复了荆州。他挟大胜之威想继续顺流而下直取东吴。

贾诩得知他的意图之后便前去劝阻道:“明公破袁氏收汉南威名远震若能安抚百姓使其安居乐业则不用兴兵江南自然就会宾服。”

曹操自恃兵强马壮不听贾诩劝阻结果在赤壁一败涂地。

想起过往种种曹操也有些感慨。

他曾对贾诩说过“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说明他还是很认可贾诩的。

至于后世对他和贾诩的编排他笑骂一声便罢了。他虽在政治上多疑但其他方面倒是颇有胸襟的后人调侃他也没办法呀。

贾诩觉得自己有点冤枉他虽然保命要紧但每一位主公他也是尽心辅佐的出谋划策十分尽心人家不听他怎么能强求。

他的名声是谁传的什么叫疯起来没下限你别管计谋怎么样你就说有用没用。

况且他的计谋在乱世应该不算过分吧!

这个时候的谋士还是很注重名声的后人这是败坏他的名声啊!

本来他到曹操麾下就想着尽量低调了这一下天幕把所有目光吸引到他这里了后人们我谢谢你们的夸奖但是大可不必……

还有什么把日-本岛弄沉这可是一块大陆哪怕知道是在开玩笑这后人也太看得起他了他哪有这么大本事。

在上面搞点乱子倒是有可能不过这时候的日-本哪值得费这么大心力一根指头就能把他们摁死不过是中原局势混乱无暇顾及。

贾诩有点嫌弃就算要去也让程昱去他才不去。

……

三国以后的朝代看了天幕后就开始查史书想看看后世人说的贾诩国力论。

贾诩认为国家的实力取决于三个因素——士气、粮食和财富。

士气是指国家的民心和武备粮食是指国家的粮仓和农业生产财富则是指国家的财政和商业发展。

贾诩认为只有在这三个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国家才能够稳固发展。

因此他主张国家要重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加强军备建设建立强大的国家财政体系以此提高国家的实力和竞争力。

各朝的皇帝们若有所思既然后人肯定了那这个国力论应当是不会错的吧。

白居易看着天幕再次感叹道:天下论智计并归贾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