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750 朱由校让韦宝读奏本】(第2/5页)  明鹿鼎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如果最后证明此官员的确是清白的,皇帝就下旨慰留。

    但是无论结果如何,言官是不受任何处罚的。

    所以,言官风闻奏事,杀伤力很大,要是存心整你,就算到时候要不了你的命,也能让你体面、尊严、意气、朋友、亲人尽失,不死也得脱层皮。

    奏折一上,皇帝不留中的话,就得上疏自辩,证明自己的清白。不死也得脱层皮。

    即便魏忠贤此时已经权倾天下,一言九鼎,面对一帮言官集体发难,依然很麻烦。

    李鸿章对这些有个很准确的见解,他说言官制度,最足坏事。故前明之亡,即亡于言官。此辈皆少年新进,毫不更事,亦不考究事实得失、国家利害,但随便寻个题目,信口开河,畅发一篇议论,藉此以露头角;而国家大事,已为之阻挠不少。当此等艰难盘错之际,动辄得咎,当事者本不敢轻言建树。但责任所在,势不能安坐待毙。苦心孤诣始寻得一条线路,稍有几分希望,千盘百折,甫将集事,言者乃认为得间,则群起而讧之。朝廷以言路所在,又不能不示加容纳。往往半途中梗,势必至于一事不办而后已。

    后世的民间历史讨论中,有一个广泛的误解就是言官代表正面的、清廉的进步力量,皇权代表**封建专制势力,他们之间的斗争是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民主与独裁的关系。

    这是长期受话本杂剧熏陶出来的好人坏人二元史观,非常片面。

    事实上御史、言官这种岗位,其设置初衷就是“监察百僚”,是皇权用来制衡文官集团的产物。

    历代的谏议大夫、御史中丞、都察院都御史等职位在组织关系上都是和宰相、中、内阁平行,而直接对皇权负责的。

    所谓风闻奏事、弹劾官员就是行使这种权力的手段。

    被弹劾的官员无论官位高低,若无来自皇帝或者同党的回护,很有可能面临政治声望甚至权力受损的结果,因为背负弹章而离开朝堂职位的大臣,历代皆有。

    君主专制程度高,意思是集权程度加强,也就是说决策权更加收拢,然而囿于古代的技术手段落后,主要是信息传递手段落后,绝大部分君主都无力把所有事务亲力亲为,甚至连直接对执行者下指令都做不到。

    因此君权还是要依赖于文官集团去执行自己的决策。

    所以明清专制加强,只是说在决策环节本身,从程序上讲,文官集团的发言权重较之宋代有了明显下降,但实际上在执行层面,集权的效率是有顶点的,是会衰退的。

    明末清末都出现了文官清流把持决策的情况。

    言官的活跃程度和君主集权程度既不是正相关也不是负相关,因为所谓的御史弹劾本质上是个斗争手段,君权与文官斗争,会要用到它,文官集团内部的****,更会用到它。

    言官的活跃程度只和斗争烈度有关,和谁把控斗争方向,完全无关。

    杨涟弹劾魏忠贤的二十四条大罪,大意是高皇帝下令,宦官不能干涉朝政,只能打扫掖庭,违反的人不容赦免。

    皇命在上,还有人肆无忌惮,干涉朝政,像东厂太监魏忠贤。

    魏忠贤擅自责批大臣,坏了祖制。

    魏忠贤剪除异己,亲近乱贼而仇视忠义。

    伤害宫中妃嫔。

    伤害龙嗣。

    搜刮民财,贪图享受。

    饲养家军。

    东林党众臣在殿外闹的翻天覆地,魏忠贤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在皇帝寝宫外来回走动。

    “瞒是瞒不住的,赶紧去求陛下,就说东林大臣联合起来要将你置于死地,只要陛下肯相信你,再多人告你也不怕,还有我从旁给你敲边鼓。”客巴巴如是对魏忠贤道。

    魏忠贤想了想,觉得是这么个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