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啥呢?”阿波罗突然出现在身后,伊文竟沉浸在创作中,没有发现他早就回来了。
阿波罗从伊文左耳抠下耳机,戴在自己的耳中,皱眉听了一会儿道:“啥歌啊这是?没听过啊!”他又拿起伊文写的东西,伊文赶紧往回抢,但没抢回来。
“我看看能咋滴?”阿波罗饶有兴致地看了起来,边看边问:“给谁写的情书啊?”
“情个毛书啊……”伊文无奈道。
看就看吧,反正没写什么具体的事,不过是一篇感受而已。阿波罗的神色却逐渐由戏谑变得平静,而后又转为凝重。
他听着那首循环播放的歌,读着伊文写的字,在这种意境之下,他那样的大老粗性格,心中竟然升腾起了莫名其妙的感动。
或许这就是文艺作品的力量所在吧。
创作者会将自己的灵魂,揉进白纸黑字里行间,揉进宫商角微羽音律,揉进横平竖直曲线段,并通过这些媒介同任何时空条件下的任何人进行交流。
创作并演唱【越过山丘】的歌手也许早已不在人世,但通过那首歌,伊文和阿波罗的灵魂,都能同他的灵魂一同席地而坐,听他娓娓道来着自己的内心世界。
阿波罗竟然哭了,伊文敏锐地捕捉到,他偷偷抽动了一下鼻子。
“喂,你不是吧……”伊文连忙走过去,要抢回自己的纸,阿波罗却一再躲闪道:“让我看完,马上看完!”
伊文也只好作罢,让他看去吧……
……
【荒芜的山丘】
我总想越过山丘,站在命运左右,不自量力地还手,直至死方休。山丘那边平安坦荡与否,能否再次见到十五岁的忧愁,自以为的姐姐是否有一把椅子,让我安坐,却道天凉好个秋?
不过是荒芜的山丘,另一边的景色不一定欢愉解忧,没走过的路不一定好走,何不在这边借酒消愁。山丘那边宁静与否,能否再次见到十七岁的朋友,我伸出手拼命挽留,他们却纷纷去人海漂流。
都被推着走,有几人拼命越过山丘,都想回到十九岁的路口,逆着背影婆娑的人流,回望那座荒芜的山丘。姐姐的风景美丽宜人与否,能否再来一次二十一岁的冲动,以为挥挥衣袖,我就能越过山丘。
山丘的那一边,还有更高的山丘,无止境的攀登者,你到底快乐健康与否?身份是否围绕着一群,当年流放归来的朋友。是否懂得了不必挽留,又是否开始独自等候。
何时才能遇见开满鲜花的山丘,何时才能抵达并不湍急的河流,我要造一座通往幸福的渡口,秉持我轻且重小的守候,站在二十五岁的十字路口,品味着遗憾和感动。
我将不再泪流,也将不再歌颂,宁静且长的山丘,有我年少的幻梦,梦被小船接走,我却化作流星冲向天空。当山丘于心间不再高耸,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