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三十六章 普陀大师(第2/3页)  枭雄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竹林的‘观音寺’问一问寺里的老和尚。”     于是,骆哭瞪了一眼骆笑,说道:“都怪你,非要跟我争,倘若坏了帮主大事,唯你是问。”     骆笑听了,也不生气,嘿嘿笑了一下。     王默看出他们兄弟感情极好,再怎么争吵,都只是小插曲,也就没放在心上。     他说道:“骆大,既然你颇为了解普陀山,那你跟我说一说普陀山的情况,也好让我有个准备。”     骆大点了点头,说道:“只要是帮主想知道的,我一定全说出来,毫不保留。”     当下,骆大就把自己听来的有关普陀山的情况详细说了一遍。     原来,普陀山以前叫梅岑山,在没有佛寺之前,乃道家胜地。     早在秦朝时期,普陀山就被秦始皇认定是仙家传说中的“蓬莱山”,曾派人上岛寻访仙人,求那长生不老的仙丹,所以此岛又叫做“海山仙山”。     当然,秦始皇派去的人没有找到仙人,更不可能得到长生不老药。     不过从此以后,许多方士,或者说修士、术士,陆续到此修道,其中一人特别有名,叫做梅福。     这个梅福又叫梅真,乃西汉末期人,传说是个仙道。     据说此人曾在普陀山隐居数年,炼制丹药,时常拿些药丸去救人,总是药到病除,无不应验。     后来梅福离开普陀山,许多人就把普陀山叫做“梅岑山”,用以纪念救人性命的梅真人。     此后几百年里,梅岑山一直是仙道之地,每隔几十年,都会有道士在山里炼丹的传说。     到了唐朝时,因为中原佛法渐渐兴盛,舟山群岛中的一些岛上,也就有了寺庙,但规模很小,僧人也极少。     那一年,梅岑山来了一个梵僧(也有人说是西域僧),也就是天竺僧人,去到一个名叫潮音洞的地方,燃指供佛,礼拜观音,不但见到了观音说法,还亲授他七色宝石。     后来,这个天竺僧人在潮音洞一带建了座小院堂,取名为“观音庵”,隐居十年,后不知去向。     而就在天竺僧人消失后的第二年,有一个扶桑和尚,叫做慧锷。     这个慧锷乃禅宗临济派僧人,到大唐取经,特地去五台山请了一尊观音菩萨,打算带回扶桑供奉。     可是当他来到梅岑山时,三次过海,均遇到风云突变,无法远航。     传说慧锷第三次强行渡海,但越是往前,风浪越大,海面上还冒出了无数铁莲花,围住海船。     慧锷大惊,不敢继续前行,而是双手合十,祈求观音菩萨指引。     霎时之间,海底出来一头大铁牛,将铁莲花全都吃掉,转眼就钻入海中,不见踪影。     铁莲花虽然没有了,前路无阻,但慧锷心知肚明,不敢再把观音菩萨带去扶桑,而是返回梅岑山,在渔民们的帮助下,建了一座寺院,取名为“不可取观音院”。     于是,梅岑山就开始有了香火。     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听说梅岑山有座“不肯去观音院”,极为灵验,就派太监入山进香,御赐锦幡,首开朝廷降香梅岑之始。     百年后,“不肯去观音院”突遭火灾,焚毁殆尽。     朝廷得知,赐银重建,因为属于新寺,不宜沿用旧名,所以称为“宝陀观音寺”。     此时的梅岑山,已渐有名气,四方来朝,络绎不绝。     谁想几十年后,北宋灭亡,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许多人进入梅岑山,却有不法之徒混入其中,骚扰“宝陀观音寺”。     有一个叫做真歇的禅师,奏明朝廷,朝廷便下令梅岑山中的人,除了僧人之外,全都迁去别处居住。     从此,梅岑山就正式成了佛门净土,凡是进山朝拜的人,皆不得故意滞留。     与此同时,梅岑山就变成了普陀山,而多年后,世人只知普陀山,却不知梅岑山。     自从有了“普陀山”之名以后,此岛便佛法兴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