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9章 太医与一个女人坚持不懈的努力(第1/4页)  叶赫那拉·垂绣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作者有话要说:  琥珀泪同学,这个关于“带下之症”的解释应该可以令你满意了吧!哈哈,女人一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啊!  提起清宫的太医,大家肯定会首先想到《金枝欲孽》中的孙白杨,那个有野心却也有原则更有温情的太医。说起来,好像有宫廷的地方就有太医,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就连一衣带水的韩国那个著名的“大长今”,也跟太医们脱不了关系。这让我不由想起了那个著名的格言: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或者我们可以说:有宫廷女人就有太医们。宫廷女人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离不开太医们的出谋划策,这中间的步步为营,步步惊心简直就是。

    我相信很多人也跟我一样,对那些站在权谋与争斗之后的太医们充满了好奇。为了写这篇文章,我特地去查询了一些关于太医的资料,公布出来,与诸位共享。

    太医起于汉代皇家医院现已经成民居太医在汉代就设立官职。唐c宋时期在太常寺设有太医署或太医局,辽也设有太医局,金朝开始称太医院。元代的太医院已经成为独立机构,负责医疗c制作御药。明代太医院则已经有了分科。清代太医院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在正阳门以东的东交民巷内,地址大约在东交民巷西口的一个大院里,太医在这里办公c学习。后来由于《辛丑条约》的签订,东交民巷被划归使馆区,因此在地安门外另建了太医院。太医院中设立有“先医庙”,供奉医祖三皇“伏羲c神农和黄帝”。

    清太医院为独立的中央医疗机构,为帝后及宫内人员看病c制药,也担负其他医药事务。太医院中的官吏和医务人员均称为太医,而且都是汉人。不过在乾隆时期,曾任命过一名满人来管理院务。清太医院官阶分为:医生→医员→医士→吏目→御医→右院判→左院判→院使。所以我在《叶赫那拉·垂绣帘》中把我们的重要角色太医庞景云刚出场时就设置为一个小小的医士职位。当然他会在我们的兰贵人的扶持下慢慢成长,最终成为一代宫廷著名御医。

    再来说清朝时的太医分科,清太医院分科经过多次改制,顺治年间分为大方脉科c小方脉科c痘疹科c伤寒科c妇人科c疮疡科c针灸科c眼科c口齿科c咽喉科c正骨科等11科。嘉庆二年(1797年)痘疹科并入小方脉科,口齿咽喉合为一科成为9科。嘉庆六年(1802年)又将正骨科划归上驷院,成为8科。

    顺治十年,皇帝设立宫廷药房“御药房”,隶属于内务府,负责药品的采买c制作及储备,同时太医院派来的御医还要在这里进行值班,叫做侍直,分为宫直和外直。“宫直”由院使c院判c御医c吏目分班侍直,他们主要是为帝后妃嫔们诊病。“外直”也叫“六直”,由御医c吏目c医士分班侍直,六直即在宁寿宫c慈宁宫c乾清宫c钟粹宫c寿康宫c寿安宫六处待命,给宫内太监c嬷嬷等杂差看病。

    因为清朝紫禁城内人员众多,药房也越来越多。在御药房之下,又设外药房和内药房。外药房是各宫太监及管事取药之地。内药房则专给皇帝c后妃等取药。后来又因内庭人员众多,一个内药房很难满足需求,于是在寿康宫c储秀宫以及圆明园等处也设药房,并任命两名内务府大臣分别管理药房事务,对外仍统称“御药房”。同治时期,宫廷还设寿药房。

    在清代进入宫中给皇上看病,也是一件万难之事。要成为医士,首先要接受教育。清代的医学教育,设教习来培养医官人才,由御医c吏目中选品学兼优者来担任。而学生通常要经一定级别的官员推荐,并由医官作保,由首领官面试,合格者方可入学,称之为医生。入院学习后,称为肄业生。教学内容主要是《内经》c《本草纲目》c《伤寒论》c《金匮要略》以及相关医书,后来又增习《医宗金鉴》,并逐渐作为主要教科书。一般肄业生学习3年期满,由礼部堂官来主持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