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45.条件交换(第1/3页)  名门之后(科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陆睿涵转过身去, 在小厮的搀扶下慢慢沿着来时的路往回走去,边走边道:“雪大喽,待会儿路该滑了,咱们找个地方,点一壶茶,慢慢说罢”

    陆钧心中大喜,忙跟上了陆睿涵的脚步, 随着他慢慢往山后走去。绕过那天杨文茵藏木船的石洞, 后面竟然别有一番天地。一个小亭,连着一处花圃, 种了几株腊梅, 将一座庐舍围住,虽然有些简陋, 但却又与山石竹林相应,显得浑然天成,自有一种不俗之趣。

    陆钧门口站着两个貌不惊人的守卫,见陆睿涵带着陆钧归来,他们一动不动, 眼中却闪着阵阵精光。老人挥一挥手, 道:“不必在这里守着了, 我瞧这雪会下大的,天一冷, 咱们就得搬回去了。”

    那两人把头一点, 便往庐门外走了十余步, 远远的看着。陆钧便随陆睿涵走进了这庐舍之中,里面还有个小厮,烧了一壶滚烫的水,从个青瓷罐里捻了一小把茶叶,丢了进去。

    陆睿涵走过去,坐在案边,招呼陆钧道:“你也过来坐吧。”陆钧走了过去,在他对面坐了,这时,陆睿涵又开口道:“有人云:‘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可见品茶以二三人为宜,到了七八人在一起喝茶,就不过是解渴而已!如今你和我一起饮这壶茶,想来应比我平日一人在此独品更有趣了。”

    陆钧道:“能和陆阁老共饮一壶茶,是晚辈我的荣幸。”

    陆睿涵笑了几声,又长长叹了口气,道:“小友,如今,你的春秋,应该都已经倒背如流了吧?”

    陆钧老老实实的回答道:“晚辈还真没有的倒背的本事,但无论是原文还是注解,应该没有不知道的了。”

    陆睿涵点点头,道:“那天你准备讲经的时候,咱们谈论过那段楚王问鼎中原之事,无论是国,还是家,最后都会应了孟子他老人家那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上山之前,我派人去打听了一些你们洛陵陆家相关的消息。你从小身体孱弱,幼年丧父,少年家道中落,我有时会想,去年,到底是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让你忽然振作,将全家上下整理得井井有条了呢?不过,不管怎样,这正是‘生于忧患’啊!”

    陆钧低头听着,心里忽然一颤,他的变化在陆家人看来没有什么,但还是没有瞒过陆睿涵的眼睛。而且,他绝不仅仅是“打听了一些消息”这么简单,他既然知道自己幼年丧父的事,那么,自己父亲死去的时间和地点,他应该也是很清楚的。

    陆钧从案后站起,跪在地上,拜了三拜,道:“陆阁老您心如明镜,晚辈在您跟前,不敢有半点隐瞒自己的心思。先父的死,却是和那位杨姑娘的父亲,忠襄公的死有着莫大的关系。也是天意如此,我和杨文茵姑娘自从我进府那日偶遇,便一见钟情,晚辈决心娶杨姑娘为妻,可她父母已逝,这件事情,还望阁老您为晚辈做主。”

    屋里的小童站起身来,给陆钧和陆睿渊的茶盏里斟满了茶。陆睿渊端起茶盏慢慢喝着,过了片刻,他将茶盏往案上一放,轻轻的“啪”一声响在陆钧耳边,却在这间小庐中显得格外清晰。

    陆睿涵道:“文茵的父亲是我的学生,他英年早逝,我也十分心痛。他名叫杨之振,字重之。二十岁就中了进士,那一年我是主考,收了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学生,我心中也十分满意。他一开始被调往福建做了知县,期满后因政绩突出,升任御史,后来我推举他做了大理寺丞,再后来便巡抚山东”

    陆睿涵顿了一顿,又端起茶杯饮了一口,道:“待他从山东巡抚归来,那一年,正逢西北边境战乱频繁,我便又向圣上奏请,派他去守卫西北边庭,他一去三年,西北的那些前朝流寇再也没有一次侵犯大魏西北。”

    说到这里,陆睿涵却再次叹了口气,道:“因为他戍边的功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