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章 一言难尽欧阳修(第1/4页)  历代才子才女的生活碎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

    欧阳修长得什么样?流传下来的的画像版本较多,不知哪个真实,倒是能从古人的言论中窥得一二。

    北宋张耒的《明道杂志》,记载有个和尚给欧阳修看相,说他是个白面书生,龅齿,即“唇不掩齿”,欧阳修长相不雅,却有非常的雅量。

    “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这是欧阳修的名言。

    说世上有些书自己肯定还没读过,在图书出版还太发达的时代,对于自小聪明过人c读书过目不忘的欧阳修来说,这应该算是比较谦虚的话。

    欧阳修在做主考官的时候,读到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妙文,发现里面有一段关于尧与下属的对话,他从来没有看到过,于是找来这篇文章的作者苏轼,虚心地再三向这位年轻人求教,哪知苏轼回答道:“我也没看到过,想当然尔!”历史岂想当然?放在别的主考官身上,当时肯定有被戏耍被愚弄的恼怒,一气之下,将苏轼轰出门去也未可知,然而欧阳修欣赏苏轼的才华与坦荡,一笑置之。

    爱才之心,必须要有宽广的胸襟垫底,作为北宋文坛盟主的欧阳修,提拔后进不遗余力,他举荐了王安石c曾巩c苏洵c苏轼c苏辙等人,尤其对于苏轼,更是袒露出一片赤诚的爱护c容纳之心。

    欧阳修在《与梅圣俞书》中写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文人相轻,自古使然,如果欧阳修真的要压一压苏轼,苏轼的出人头地怕是会走一点弯路。

    欧阳修曾和儿子欧阳裴讨论诗文,谈到苏轼时,欧阳修不胜感叹:“你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世人就只会知道苏轼,再也不会称道我的诗文了!”

    现在看来,欧阳修是太谦虚了,事实证明,九百多年之后,今天我们不但记得苏轼的诗文,也记得欧阳修的诗文,还有人品。

    对于欧阳修的荐拔和谦虚,苏轼终生不忘,他对欧阳修的诗文评价也相当高,以致有人认为有吹捧之嫌。苏轼这样表达对欧阳修的景仰:“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放在今天,客观来看,其实并不为过。

    说一个人谦虚,还意味着他对他人的尊重。

    欧阳修与尚书宋祁修《新唐书》时,朝廷让欧阳修定稿,还特别提醒欧阳修要详看宋祁所修的《列传》,能删则删,能改则改。但欧阳修认为宋祁是前辈,见多识广,字里行间一定有他独特的见地,所以一个字也没改。书完成之后,在署名的问题上,按照惯例,御史建议只署欧阳修一个人的名字,因为“旧例修书,只列局内官高者一人姓名”,但欧阳修还是在《列传》上写上了宋祁的姓名。搞得宋祁有点“受宠若惊”,说:“自古文人不相让,而好相陵,此事前所未闻也!”

    纵观二十四史,也有多人著史的情况,但在作者的署名上,最多加个“等”字就不错了,比如《晋书》作者署名是“房玄龄等”,《旧五代史》是“薛居正等”,署两位作者名姓的,《新唐书》是惟一一部。

    欧阳修为人宽厚可以追溯到小时候母亲对他的教育和影响。

    众所周知,欧阳修四岁丧父,是母亲以荻画地,教他写字,并教给他做人的道理。

    欧阳修的父亲在世时,是一个小官吏,夜里常在烛下一边案卷,一边叹息。当欧阳修的母亲问丈夫为何连连叹息时,丈夫说:“这人犯了死罪,我想替他求生却又办不到。”欧阳修的母亲说:“生路也是可以求到的吗?”丈夫说:“每一个犯人,我都尽量替他求生路,实在无法,那就证明此人该死,我与他也都无憾了!”

    这个故事,是欧阳修的母亲小时候讲给他的,他一直不忘,或许这对他“天性仁恕”的性格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后来他办案的时候尽量从宽,不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