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章 政治家·诗人·柘枝颠(第1/3页)  历代才子才女的生活碎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中国历史名臣中有所谓“三大狠人”,他们是包拯c范仲淹和寇准。在一般人的印象里,他们铁面无私c正直刚毅,因此,对这三人,民间甚至还有“三大阎王”的说法。用“阎王”来形容这三人,都有敬而远之的意思。

    拿寇准来说吧,他出生时就有异相,据说是每只耳朵都长了肉环,几年后才合拢。及至成年已是堂堂正正的威武之相,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和现在电视剧《寇老西儿》里寇准的扮演者葛优一点都对不上号,历史上谈到其人时,说:“准刚正,笃于自信,不能与世俯仰,故人多恶之。”他的人际关系处理得很不好,是个不大受欢迎的人。

    有一件事广为流传,常被人作为寇准刚直性格的佐证。丁谓原来出自寇准的门下,对寇准一直很殷勤,寇准当宰相的时候,他是参知政事。一次在中书省会餐,寇准可能吃得过急,胡须上沾了一些菜汤,丁谓连忙起身为他擦拭,寇准讥笑道:“参政,国之大臣,乃为长官拂须耶?”

    据说这就是今天常说的拍马“溜须”的原始出处。当时丁谓只比寇准小五六岁,此话让他无地自容,又羞又恼,从此恨上了寇准,以后想方设法构陷寇准,差点置寇准于死地,当然这是后话。

    还有一次,宰相王旦发文书枢密院,仅仅是文件上面的印章不合规定的格式,就让寇准抓了小辫子,当时寇准任枢密院使,向皇帝报告了此事。王旦受到批评不说,他手下的办事员也一同被罚。

    总得来说,寇准最初给我的感觉是严肃正统,不苟言笑的。

    读古史笔记,才发现寇准并不是那般完美得令人敬而远之,他的私生活了也有奢华狂乱的一面。

    《涑水纪闻》记载寇准年少时不修小节,“颇爱飞鹰走狗”。他母亲恨铁不成钢,一怒之下,用秤锤砸中他的脚而流血,从此这个“问题少年”改邪归正,开始刻苦读书。十九岁就中了进士,三十三岁就当上了副宰相。

    少年的习性一般很难改变,欧阳修在《归田录》里说寇准在邓州做知府的时候,经常大摆宴席,尤其喜欢夜宴,往往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但却不点油灯,全用蜡烛。一千多年前能源紧张,蜡烛也算得上一种奢侈品,即使是有钱人家也舍不得用,而寇准的家中,不仅是马棚还有厕所里都是灯烛通明,每次宴会结束,在厕所里可以见到成堆的烛泪。邓州的花蜡烛名闻天下,相传就是寇准传下来的。

    连《宋史·寇准传》里也说寇准家中经常举行豪华的夜宴,而且他还把门关得严严的,不知是不是为了避免造成不良影响。不过,当时还是有人拿他的奢靡说事,向宋真宗打了小报告。

    宋真宗对于寇准的铺张排场很是不满,把这件事说给宰相王旦听,王旦,这位历史上以宽容著称的宰相,这次又为寇准打圆场,他说:“寇准是很有才能的,只是有时候犯糊涂。”宋真宗也说:“对,这人就是好犯糊涂。”马上消了气,不再追究了。

    有一个故事叫《寇准罢宴》,也有人将它编成戏剧。说寇准为过六十寿诞,张灯结彩,备下山珍海味,铺张无度。他家中的老婢女为了劝戒他,就对他讲述其母生前的贫苦之事,他听后泪流满面,遂“辞宾客,停歌舞,罢宴席”。这就是民间的寇准,一个被说成山西人的“寇老西儿”,痛改前非后,腰间常挂一醋瓶,不时拿出来喝一口,生活俭朴得让人亲切。

    而历史上的寇准,一般认为他是陕西人,出身并不贫穷,这大概也是他致仕后喜欢铺张的原因。

    苏辙的《龙川别志》就记载过一则寇准与雄州知守李允则斗宴的故事。

    河北安抚使李允则经过寇准的辖区时,寇准接待李允则,寇准知道李允则的宴会一向档次很高,就有意压他一下,所以设宴招待李允则时,极尽奢华。而到了第二天,李允则回请寇准时,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