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十四章 君臣斗法(第1/2页)  建文野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微臣建议,京中军士不可一次俱裁。陛下若要重整军务,可以分为三步。这第一步,是裁撤冗军,使军中年老体弱者归家为农,而留任精壮之士。如此一来,朝中阻力相必小得多,也可撙节钱粮,用以募兵。这第二步,便是请陛下在民户中募集适龄兵勇。待募兵训练有素,渐成气候,可以独当一面之时,再行这第三步。第三步,臣以为强分军民户,实不妥当,难保万世太平,若陛下手中有一支精锐募兵,大可以废除这军户制度。”

    黄子澄这一番侃侃而谈,并不是临时起意。其实,对于军中弊病,齐泰早和黄子澄商量过,共同定下这三步战略,只是一直还没有来得及奏报皇上而已。

    “黄先生所言甚善。”对于黄子澄提出的这三步战略,朱允炆也颇以为然。又问齐泰道:“依齐卿看来,京军中三十五岁以下者,再祛除身体不佳没有战力者,还能剩下多少?”

    “回陛下。京军若真整编,只留三十五岁以下能征善战者,臣恐怕只有三万人了。”

    “三万便三万,留三万精兵,胜过二十万酒囊饭袋。”

    “陛下,若是京军整编为三万,恐怕也会招致朝臣反对,此议虽好,微臣以为却可能仍然无法实行。”黄子澄仍然有忧虑。

    “爱卿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个道理?”朱允炆道:“一群人在一个屋子里。有人想要拆掉窗子,别人不会同意。但那人如果说要拆掉屋顶,别人多半会妥协,允许他拆掉窗子。”

    “陛下之言,令臣茅塞顿开。”黄子澄道:“所谓取法于上,仅得为中。”

    “黄先生果然大才。这裁军文书,就请黄先生代拟了。”朱允炆微笑道。

    “臣遵旨。”

    翌日早朝,朱允炆就颁布了裁撤京中所有禁军的诏书。不出意料地,引起了诸大臣的反对:

    “臣冒死启奏,京军乃国之重器,保卫京师安全。万万裁撤不得,请陛下收回成命。”

    “臣启奏,京军裁撤,或将引致京畿地方流寇四起,届时朝廷无御敌之兵。”

    “陛下,京军裁撤,二十万二郎变作流民,京畿哪里来得那么多田地供养他们。”

    “臣乞陛下收回成命。”

    大臣们乌泱泱地跪了一起朝堂,皆言“臣乞陛下收回成命。”

    面对群臣的这种反应,朱允炆道:“朕岂有不知诸卿说的这些弊病。然而京军大都年纪老迈,军容不整。倘若真的有流寇作乱,京军能保证京畿无虞么?”

    “臣启奏陛下,京军虽多老迈,仍有数万年轻将士。流寇若起事,必然可保京畿安全。”兵部右侍郎答道。

    陛下询问军务,当然应当由兵部尚书齐泰作答。但今天不知怎地,齐泰竟然一言不发。右侍郎见上司不发一语,只好由自己来回答。

    朱允炆闻言仍是眉头紧锁:“那依卿之见,除了几万年轻将士,余下的老弱残兵,留着何用?”

    “这臣臣惶恐。”兵部侍郎一时不知该如何作答。

    朝堂之上一时一片寂静。思衬良久,户部尚书才缓缓出班。向天子作了一揖,道:“陛下垂鉴,老弱残兵在营中无用,好过散入百姓中为祸。”

    “兵士归了民户,俱分给田地,奖励耕种,如何能为祸?”朱允炆道。

    “臣启陛下,京畿地方田地,俱是有主之田。实在没有更多田地分给兵士们了。”

    “那么军田呢?裁撤了京军,所屯军田就不必保留,可分给诸将士用。”

    “禀陛下,如今军中屯田,远远不能满足军士吃喝用度。每岁仍需户部拨粮一百万石。去年的拨粮折子,还是陛下作皇长孙时,替先皇批阅的,陛下应当记得。”

    “朕当然记得。一百万石,占了国库粮食岁入的十分之三。这些老弱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