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八章 风口浪尖上的李大老爷shuHaiGe.net(第1/2页)  带着仓库回古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托报纸上的代金券和低价抛售等日常信息的福,渐渐的,看报纸也成了青山县人的一种日常。

    《青山周报》的半面慢慢的从八个版变成了十六版,插图更加精美,内容也更加丰富。除了八卦新闻,还有好些重要的事情通知也都列述其上。比如学塾要收学生了,比如今年刚考过去的县试府试院试题公示等等,乃至讣告、喜讯等,不一而足,极大地丰富了青山县人的休闲时光。

    同时,大家为了自己看懂报纸,也不知不觉间学会了大多数常用字的写法,这效果又比李咎连载三国演义来得更好些。

    至少王县令对此相当满意,并且很快市面上也出现了其他模仿者,显然这个东西得到了上下官民一致的认可。

    青山县有些脑子活泛的人,也办上了各种粗制滥造的小报。他们将李咎的拼音拿来给自己报纸注音,丝毫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或者是用了李咎的拼音就该给李咎送点使用费之类。他们没办法像李咎那样不在乎成本,也没有李咎的成熟技术,就只好用传统的印书方法印报纸,这样出来的成品很糙,很简单,不过也极大地填补了市场空白。

    李咎的报纸每七天才出一次,出来不到半天就能全部看完,其他六天里也没别的新鲜事可以知道,就被其他人的报纸追了上来。

    但是别家的报纸价格不低,不论是制版还是撰稿,耗费都颇巨,以至于那几家书肆的人都怀疑李咎是不是倒贴了钱。

    他们用的是雕版印刷,一个版雕完就只能印同一篇文字。报纸的时效性很强,一套雕版至多用一个周期就废了,高昂的雕版费注定了他们一张报纸要卖七八文才能回本。直到李咎的报纸开始小规模地刊登广告,其他家才恍然大悟,也收起广告费来增加营收。

    最多的时候,青山县市面上同时有十几种报纸在出售。除了成本低廉、制作精良、内容丰富的《青山周报》外,其他几家很快就因为市场竞争淘汰了大半。剩下站稳了脚跟的几家,也很快就被王县令纳入了管理体系。

    王县令也察觉到了报纸的用处,他将民办报纸的来龙去脉和报纸所产生的好处、隐患和影响力等等,全部记叙下来写了一篇务实的文章。再加上拼音在教化推广上的作用、水泥等事物在民生和市政建设上的情况,还有黄致和李咎提议的官营民营结合的思路等等,总计三篇文章会同述职一起递了上去。

    青山县属于大松郡,太守司马韩将大松郡从水患匪患丛生的穷山恶水治理到而今这样富庶安康的样子,早已声名在外,是人人称赞的极为贤能仁慈的好官。

    青山县的事情,司马韩一直有所耳闻,因为信得过王县令,故而不曾干预得。到半年后,青山县的一番折腾终于尘埃落定,开花结果,报上来的消息基本都是好消息。纵然水泥和报纸各有隐忧,但是大面上是好的,也给青山县带来了新风气,这点隐忧也算不得什么,总有办法解决掉。

    时值六月,大松郡各地即将进入收割水稻的时候,司马郡守往年都会去治下各处走动看看秋收的情形,以防出现意外。粮食事关大局,若是秋粮有不测,必然威胁一方安定,因此每年秋收他都格外用心。

    今年司马郡守看着王县令的述职和文章,便点了青山县作为微服查访的地方:且看看他说的是否都是真的。若是,便可一起汇报上去。若敢砌词作假,也不必受他蒙蔽。

    盯着青山县秋收的人不止司马郡守,还有王县令和黄致、赵县丞等人。

    李咎在试种高产庄稼的事情他们都晓得,阿柱的农事记录里也不曾虚写任何一笔,整个荒山和李园的自留田里的耕种大小事一五一十都在本子里写着。李咎说种法得宜,暂时没有改进的办法,再加上今年风调雨顺,没有气候不好导致的减产,即意味着今年秋收的试种结果极有可能就是这些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