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 大计需百年(第2/4页)  水浒新秩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码头等地。
    如今,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将木轨换成铁轨,只不过是捅破一层窗户纸而已。
    当然,在铁轨上行驶的马拉轨道车与后世成熟的蒸汽火车技术相比,仍有很远的路要走。
    正在陪正乾皇帝前往格物院视察的工部尚书陈规就非常清楚这一点,并及时给欲要将铁路修至帝国边疆的皇帝泼凉水。
    “陛下,恕臣直言,大同现在还不具备大规模普及铁路和轨道车的条件。”
    徐泽自然知道由马车进入火车时代究竟有多难,这涉及到很多领域的共同进步,绝不是某一专项技术取得突破就能实现的。
    离格物院尚有一段距离,闲着也是闲着,正好听下陈工部的高
    论。
    “有哪些困难?”
    陈规虽然没有亲自主持京津塘铁路的修建,但整个工程其人却是严格把关并一直在盯着,很清楚其中的细节。
    “首先,是开支太大。
    不算枕木c碎石c水泥等物的成本和人工开支,仅铁轨一项,每里铁路就需用铁二万八千斤。
    京津塘三百余里,总计需用铁八千五百万余斤,即便我朝钢铁产量逐年增加,但积累数年也不够此数。
    所以,臣之前主张京津塘铁路工程以三年为期,就是将之后三年的钢铁增加量也算了进去。
    臣认为,若是没有重大技术突破,即使不考虑财政收支平衡,单纯提高钢铁产量以实现修建南北东西铁路干线的设想,也至少需要百年之功。”
    陈规的话说得很委婉,其实是不认可徐泽的大铁路战略。
    相对于此时用斤来衡量的钢铁产量,一尺铁道双向就要超百斤的用铁需求实在太惊人了。
    这还是考虑到马拉轨道车的载重和速度限制,使用的铁轨相对较窄以此时的技术条件也无法复制后世的标准。
    当然,一分钱一分货,从长期来看,即使只使用马拉轨道车技术,作为最重要的漕运中转线路,京津塘铁路的收益也远远超过投入。
    但若是将其拓展到全国,以当下的技术条件和市场规模,大部分路段肯定是要亏本的。
    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铁路的收益都未必赶得上其维护成本。
    不过,治大国不能这样简单的算经济账,还有政治账和军事账,道路交通的用途更重要体现在政权控制力和军事力量的快速投送上。
    就算单独讲钢铁生产,眼光也要更全面。
    政和三年,赵宋全国铁课共五百五十万一千零九十七斤。
    其中,河北路的铁课又占了天下总量的八成。
    铁课收入不等于钢铁总产量,按照宋廷二八分成的比率,其总产量应该再乘以四。
    考虑到少数冶户偷税和私人小炉偷冶等情况,并结合赵宋的正常的军事和生产生活钢铁年消耗需求,陈规估计其总产量在两千五百万至四千五百万斤之间。
    接收河北后,徐泽便委任陈规管勾信德府c磁州c相州三地冶务的重任。
    其人上任后,经过深入调研,提出了从行政管理到生产方式,再到冶铁技术的多项革新计划,均得到徐泽批准。
    在陈规的主持下,信德府c磁州和相州冶务脱胎换骨,产量一年一个新台阶。
    待其人升任工部尚书后,又将这些革新推广到京东c辽东c河东等地,使得大同原本零散的手工冶铁不断集约,成本也不断压减的同时,产量也不断提升。
    今年,大同全国的钢铁总产量预计能超过八千万斤。
    如此“庞大”的钢铁产量听起来很唬人,实际只有四万余吨,除了满足大同帝国军事和百姓生产生活的需要外,还要出口宋c金c高丽c日本等国。
    剩下的虽然不多,可逐年累计下来,数量也很恐怖。
    生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