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优先接受敌人的整编;
河东路的百姓也自发联村结社,阻止官差下乡扰民;
朝廷的诏令难出隆德府,河东路宣抚使司政令也出不了各州府的治所县城
王安中在密奏中建议朝廷要么断尾求生,果断撤出泥沼般的河东路;
要么以陕西诸路西军更戍河东路兵马,并铁腕肃清河东官场,重新在河东路建立稳固的防线。
其人献上的两条建议乍一看很像那么回事,其实都是瞎扯淡,一条都不靠谱。
大宋这个时候绝不能轻易放弃河东路,被同军赶跑都比主动放弃要好。
不然的话,淮南c陕西c京西c京畿等路就会跟着乱,首都开封府也不能再待了,必须马
上迁都。
而更戍河东路与陕西诸路的兵马也是取祸之道,更别提肃清一路官场这种完全没有操作性的建议。
大宋开国时,为防止掌兵军将与地方勾结坐大成势,并逐步削夺各藩镇的兵权,太祖皇帝接受了宰相的建议,在禁军中实行更戍法。
其目的在于“尽削方镇兵权,只用文吏守土,及将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除殿前司捧日c天武两军外,禁军其余各军“皆番戍诸路,有事即以征讨”。
太祖皇帝还规定军士即使不远戍他乡,每月请粮时营在城西的军士要到城东粮仓支领,营在城东的军士也要到城西粮仓支领,并不许雇车或人帮助。
这条看起来就很蛋疼的规矩,据说是为了培养军士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可此法运行的实际结果,却是“元戎(主将)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知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以谦谨自任,未闻赏一效用,戮一叛命者”。
还有,随着禁军兵额越来越大,军费开支也一再攀升,朝廷逐渐承担不起这种频繁大规模兵员调动产生的巨额开拔费,只能将军队分散各州就食。
宋神宗赵顼即位后,锐意改革王朝积弊,便下诏废除了早已名存实亡的更戍法。
以如今的形势,朝廷要是敢逼迫“招西人守西土”的西军将士更戍河东路,能不能解决河东路已经存在的严重问题不知道,陕西诸路肯定会先闹出大乱子。
很明显,当官胜于做事的王宣抚就没想解决河东路的问题,其人这就是在甩锅,就是不想在河东路继续待下去了!
但教主道君皇帝还不能因此惩治王安中,甚至还得好言安抚其人。
自朝廷四路大军大败于太原府,同军又逼降并迁走府州折氏后,明眼人都能看出大同在河东路已经站稳了脚跟。
太原府的同军若想继续南下,河东兵马绝对挡不住。
到了这个时候,朝廷要做的不是在河东路这个泥沼中继续浪费人力物力。
而是尽量维持同宋两国的和平关系,以争取更多时间,重新构筑多级防御战线。
在这种情况下,大宋最缺的不仅有紧迫的时间,还有维持社稷存续的宝贵人心。
至于如何挽回人心?
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
从根本上讲,就是维持臣子和军民对大宋的信心。
越缺什么就越宣扬什么,对大宋这种屡屡败于外敌的王朝来说,没有什么能比百年顽敌的夏国献表称臣更能提振人心了。
还别说,差点让他们逮着了机会。
半年前,带族人南迁的折彦质向朝廷上奏了夏军趁河东大战入侵丰州一事。
随后,大同却全取了府州折氏的“封地”,与大宋重新勘定疆界时,便明确将夏军侵占的地盘也划了过去。
以此推测,同夏两国应该打过仗,而且夏国战败了,被迫退出了河东路。
教主道君皇帝认定夏国得罪了强敌已然走投无路,乃给坐镇陕西的豫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